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等常见)和非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有轻中重不同临床表现,通过心电图、血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休息和药物对症等,多数预后好少数不良,可通过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等预防。
一、心肌炎的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心肌受炎症损伤后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常见病因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以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影响引发心肌炎为例,病毒可直接侵袭心肌细胞,还能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例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
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等,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影响心肌。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真菌、螺旋体等感染也可能引发心肌炎,但相对少见。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肌组织,从而引发心肌炎。此类情况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对心肌有损害作用,导致心肌炎发生,有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病史的人群需关注。
中毒:如酒精中毒、重金属中毒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可引发心肌炎;接触铅等重金属的人群也存在中毒引发心肌炎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轻型:可能仅有轻微的胸闷、心悸等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异常。
中型:可出现乏力、气短、胸痛等症状,胸痛可能类似心绞痛,但与活动的关系不一定像典型心绞痛那样明确。
重型:病情进展较快,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等表现。例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
体征
可有心律失常相关体征,如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心脏听诊可闻及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心音改变。
病情较重时可能有血压降低、颈静脉怒张等心功能不全的体征。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心肌炎,但心电图异常并非特异性的,其他心脏疾病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对心肌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一般来说,CK-MB在心肌损伤后数小时开始升高,肌钙蛋白升高相对更具特异性且持续时间较长。
炎症指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但这些指标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室壁厚度、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肌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下降等表现。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心肌炎较敏感的方法,能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对心肌炎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尤其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一般休息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轻型可能需要休息数周,重型可能需要休息数月。儿童患者在休息方面更要严格执行,因为儿童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休息不足可能影响恢复。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直接治疗心肌炎,但一些辅助的支持治疗可能有帮助;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对症治疗: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等。
六、预后情况
多数预后良好:轻型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后,心肌损伤可逐渐修复,预后较好,一般不遗留明显的心脏后遗症。儿童患者相对成人来说,多数预后较好,因为儿童心肌再生能力较强。
少数可能预后不良:重型心肌炎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甚至危及生命。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儿发生心肌炎时,预后相对更差一些。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七、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儿童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心肌等组织的正常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
适度运动:根据年龄进行适当的运动,儿童可以进行如散步、慢跑(年龄较小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适度活动)等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预防: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保暖等。儿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引发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儿童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等。
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病毒、细菌等感染性疾病,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引发心肌炎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