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昏迷患者鼻饲的相关内容,包括鼻饲目的、准备工作(食物选择、鼻饲液温度、鼻饲管准备)、操作要点(体位、鼻饲操作)、鼻饲后护理(保持鼻饲管通畅、口腔护理、鼻饲管固定)、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以及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误吸、胃肠道并发症)。
一、鼻饲的目的
脑出血昏迷患者常因吞咽困难、不能经口进食,通过鼻饲可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维持机体营养需求,保证治疗用药能顺利进入体内,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
二、鼻饲的准备工作
1.食物选择
应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米汤、藕粉、匀浆膳等。一般要求营养均衡,每毫升含热量约4.18kJ(1kcal),蛋白质含量1-2g/100ml,脂肪含量0.9-1.2g/100ml,碳水化合物含量5-6g/100ml。例如,匀浆膳是将多种日常食物经捣碎、搅拌、过滤等处理后制成的混合流质,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成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消化情况调整食物的成分和浓度。对于有高颅压的患者,应适当控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选择低糖的鼻饲食物。
2.鼻饲液的温度
鼻饲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8-40℃左右,可将鼻饲液滴在手背或前臂内侧测试,以不感觉烫为宜。温度过低可能引起患者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温度过高则可能烫伤患者的消化道黏膜。
3.鼻饲管的准备
选择合适的鼻饲管,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选择适宜的管径和材质。常用的有硅胶鼻饲管,对黏膜刺激性小。
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长度是否合适,一般从患者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距离约为45-55cm,插入后需通过抽吸胃液等方法确认在胃内。
三、鼻饲的操作要点
1.体位
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床头应抬高30-50°,这样可以防止鼻饲液反流引起误吸。对于昏迷患者,也可将头部偏向一侧,减少误吸风险。
2.鼻饲操作
缓慢注入鼻饲液,开始时速度宜慢,一般每次注入量为200-300ml,每次间隔2-3小时,每日总入量约2000ml左右。如果注入速度过快或量过大,容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
在鼻饲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果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鼻饲,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的反流物,必要时进行吸痰等处理。
四、鼻饲后的护理
1.保持鼻饲管通畅
每次鼻饲前后用温水冲洗鼻饲管,防止食物残渣堵塞鼻饲管。在注入药物时,应先将药物研碎溶解后再注入,然后用温水冲洗鼻饲管。
2.口腔护理
昏迷患者口腔自洁能力差,应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可使用生理盐水、氯己定溶液等进行口腔擦拭。
3.鼻饲管的固定
妥善固定鼻饲管,防止脱出。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适当约束,但要注意约束的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患者皮肤。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脑出血昏迷患者鼻饲时,更要严格控制鼻饲液的量和速度,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容量和速度的耐受性更差。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鼻饲液的量,一般按每千克体重100-150ml/日计算,且速度要更缓慢,可采用微量泵控制鼻饲速度。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腹部情况,如有无腹胀、呕吐等,及时调整鼻饲方案。
2.老年患者
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鼻饲时,要特别注意鼻饲液的糖分和脂肪含量,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鼻饲食物,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要注意脂肪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此外,老年患者的胃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鼻饲后要更注意观察有无腹胀、便秘等情况,可适当增加鼻饲液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有肝肾疾病的脑出血昏迷患者,鼻饲时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鼻饲液的成分。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选择优质低蛋白的鼻饲食物;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控制脂肪和氨的摄入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调整鼻饲方案。
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误吸
预防:严格按照鼻饲的体位要求操作,鼻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注入鼻饲液后不要立即翻动患者或为患者吸痰等。
处理: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反流物,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
2.胃肠道并发症
腹胀、腹泻:
预防:控制鼻饲液的温度、速度和浓度,避免过快、过凉、过浓的鼻饲液进入胃肠道。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处理:如果出现腹胀、腹泻,可适当调整鼻饲液的量和成分,减慢鼻饲速度,必要时更换为更易消化吸收的鼻饲液。如果腹泻严重,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便秘:
预防:保证鼻饲液中足够的水分和膳食纤维含量,可在鼻饲液中加入适量的蔬菜汁、水果汁等。同时,可适当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
处理:如果发生便秘,可使用缓泻剂,如开塞露等,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过度腹泻。对于顽固性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灌肠等处理,但要谨慎操作,防止损伤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