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有强迫怀疑、穷思竭虑、联想等,强迫行为有洗涤、检查、计数、仪式动作等,病程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且呈慢性迁延性,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因强迫症状致生活学习等受影响,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病史者复发时症状更顽固等。
一、强迫观念
定义:是强迫症的核心特征之一,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不必要的、侵入性的想法、观念或意象。
具体表现
强迫思维:常见的有强迫怀疑,例如患者会反复怀疑自己刚做过的事情是否正确,如出门后怀疑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闭等,这种怀疑没有事实依据,但患者无法摆脱;还有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会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比如“为什么1+1等于2”“人为什么会有生命”等,这些思考往往没有结果且令人痛苦;另外还有强迫联想,患者看到或想到一个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事物,如看到黑色就联想到死亡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强迫观念,但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对学习、卫生等方面的过度担忧,而成年人可能更多涉及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强迫思维。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可能更易出现强迫观念相关症状。有强迫症病史的人群复发时强迫观念可能更顽固。
二、强迫行为
定义:是指与强迫观念相伴随的、患者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重复性行为或仪式动作。
具体表现
强迫洗涤:患者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等,认为不这样做就会被细菌感染、患病等。例如有的患者每次洗手都要花很长时间,反复用肥皂搓洗,即使双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还是控制不住要继续洗。不同年龄的患者强迫洗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对脏的过度恐惧而反复洗手,成年人可能因为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强迫洗涤行为出现。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接触较多细菌环境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该症状,有强迫症病史者复发时强迫洗涤行为可能加重。
强迫检查:与强迫怀疑相对应,患者反复检查门窗、电器、文件等是否正确,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即使已经检查过很多次了还是不放心。比如一些上班族会反复检查电脑是否关机、文件是否整理好等,这种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效率。儿童青少年可能因为对自身安全等方面的过度担忧而出现强迫检查行为,成年人则可能在工作责任重大等情况下出现该症状,有强迫症病史者复发时强迫检查行为会更频繁。
强迫计数:患者会反复数楼梯的台阶、路边的树木等,患者知道这种计数没有实际意义,但不计数就会感到焦虑不安。例如有的患者走在马路上,一定要数过路边有多少棵树才能继续前行,否则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不同年龄的患者计数的对象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对一些有规律的事物进行计数,成年人可能对工作环境中的某些物品进行计数,生活方式中压力较大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该症状,有强迫症病史者复发时强迫计数行为可能更难以控制。
强迫仪式动作:患者会有一些固定的、刻板的仪式性动作,如进门一定要先迈左脚、走路一定要走特定的步数等。如果不按照这个仪式动作来做,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必须重新再来一遍。这种行为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中习惯规律、追求完美的人群可能更易有强迫仪式动作,有强迫症病史者复发时仪式动作可能更加僵化。
三、病程特点
起病年龄:强迫症可在儿童期发病,儿童起病者多在7-10岁左右,青少年期是另一个发病高峰年龄段。儿童患者的强迫症状可能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等有关,比如家庭环境过于严格、过度追求整洁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强迫症状。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可能与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学业压力等因素有关。成年人也可发病,但相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比例相对低一些。
慢性迁延性:多数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呈慢性迁延性,症状会时轻时重。部分患者可能在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如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有些患者可能在发病后经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容易复发,尤其是在遇到生活事件、压力增加等情况时,症状可能再次出现或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不规律的人群,病程可能更易迁延不愈,有强迫症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病程可能会更加慢性化。
四、伴随心理情绪状态
焦虑情绪:强迫症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因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会不断引起患者的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患者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才会重复进行强迫行为,但强迫行为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焦虑,之后焦虑又会再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例如患者因为担心被细菌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手时焦虑会暂时减轻,但之后又会因为担心再次被感染而焦虑复发,又要去洗手。不同年龄的患者焦虑情绪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等,成年人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心慌等。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焦虑情绪可能更严重,有强迫症病史者焦虑情绪可能更易被强迫症状激发。
抑郁情绪:约有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会伴有抑郁情绪。患者可能因为长期被强迫症状困扰,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等抑郁表现。比如患者因为无法摆脱强迫行为,导致无法正常上学或工作,进而觉得自己无用、没有价值,产生抑郁情绪。儿童青少年患者如果伴有抑郁情绪,可能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成年人则可能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相关躯体症状。有强迫症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抑郁情绪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中缺乏社会支持的人群抑郁情绪可能更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