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炎是由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等)或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有轻症和重症表现,可通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因病情轻重而异,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等措施预防。
一、定义
儿童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是由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
二、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引发心肌炎症。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较为常见,研究表明该病毒可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
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损伤;肺炎链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炎,但相对病毒感染而言,发生率较低。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感染也可能累及心肌引起炎症,但相对少见。
2.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引发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儿童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
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炎,但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肌情况。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属(铅、汞等)中毒等,可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炎症。
三、临床表现
1.轻症
部分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异常。
有些儿童可能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不适,往往以玩耍后容易疲劳等表现为主。
2.重症
病情较重的儿童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水肿、肝脏增大等。例如患儿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双下肢可出现可凹性水肿等。
严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面色灰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例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可能提示心肌损伤。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升高,这些标志物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一般来说,cTnI或cTn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3.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心室腔大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等。重症心肌炎患儿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表现。
4.病原学检查
可通过咽拭子、血液、粪便等标本检测病毒抗原、抗体或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可确定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一般休息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定,轻者休息数周,重者需休息3-6个月,待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心肌修复。
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呼吸等变化,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药物:如维生素C、辅酶Q10等,可改善心肌代谢,促进心肌修复。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辅酶Q10参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等药物,但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儿,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非常谨慎,避免加重心肌损伤。
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等特殊类型的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一般用于重症或难治性病例,儿童使用时需权衡利弊。
六、预后
1.大多数轻症患儿预后良好: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心肌炎症可逐渐消退,心脏功能可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例如大部分由轻度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儿童,经过规范治疗后能完全康复。
2.重症患儿预后较差: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部分存活的重症患儿可能遗留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影响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例如一些因重症心肌炎导致心力衰竭的儿童,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存在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等问题,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七、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牛奶摄入,以补充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
适量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物等,减少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机会。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果周围有人患感冒等传染病,要注意隔离,减少儿童接触传染源的可能。
按时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给儿童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关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心肌炎等疾病。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几率,从而减少因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心肌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