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脑梗死是发病后2-3周的脑梗死,由血栓形成与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发病,有运动、感觉、言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头痛头晕等其他表现,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康复治疗,预后受梗死部位范围、治疗时机、康复情况等影响,部分患者可恢复但部分会留后遗症,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亚急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一般是指发病后2-3周的脑梗死。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发病机制
1.血栓形成与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基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例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脑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可引起亚急性脑梗死。
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对于有心房颤动病史的人群,发生亚急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容易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易导致脑动脉栓塞。
2.血流动力学改变
当患者存在严重的脑动脉狭窄,同时血压过低时,脑部的血流灌注不足,也可引发脑梗死。比如,老年人本身动脉弹性下降,脑动脉存在一定程度狭窄,若在脱水、大量失血或服用降压药物不当导致血压骤降时,就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性的亚急性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障碍:常见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出现偏瘫。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持物、行走,上下肢活动明显受限。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亚急性脑梗死导致的运动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都可能受到影响。
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觉减退等。比如,患者会感觉肢体如同戴了手套或袜子般的麻木感,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在女性患者中,由于日常活动可能更依赖肢体的精细感觉,如果出现感觉障碍,可能会在做家务、照顾孩子等方面遇到困难。
言语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话不清、言语含混,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语。例如,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语。对于从事教师、销售人员等需要良好言语交流的人群,言语障碍会对其职业和社交产生较大影响。
2.其他表现
头痛、头晕: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症状,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眩晕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本身血压波动就可能导致头晕等不适,而亚急性脑梗死引发的头晕可能会加重原有的不适,影响其日常活动和情绪状态。
四、辅助检查
1.头颅CT
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显示低密度影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般发病2-3周后,可清晰看到脑内的低密度梗死灶。通过头颅CT可以初步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头颅CT有一定辐射,但在病情需要时仍可进行检查,不过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2.头颅MRI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在亚急性阶段,能够更早地发现病灶,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细节,如梗死灶的新旧程度等。对于妊娠期女性患者,若怀疑亚急性脑梗死,头颅MRI相对更安全,因为其辐射剂量远低于头颅CT。
3.脑血管造影
可以明确脑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闭塞以及病变的具体部位等情况。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查找血管病变原因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出现亚急性脑梗死,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等问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对于血压异常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风险或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老年患者本身生命体征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精细监测和管理。
呼吸道和消化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可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药物,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谨慎。
神经保护剂:像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在使用神经保护剂时,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或慎用。
3.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运动功能训练、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例如,对于儿童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时要注意强度和方式,以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肢体正常发育。
六、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梗死部位和范围:如果梗死部位是重要的功能区,且梗死范围较大,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梗死灶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不理想。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脑功能储备较差,梗死部位和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更为显著。
治疗时机:发病后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越好。如果能够在发病早期就得到有效的治疗,如及时开通闭塞血管等,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更理想。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及时治疗原发病并处理脑梗死,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康复情况:康复治疗是否规范、及时进行也会影响预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状况的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进程可能不同,需要专业康复人员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并监督实施。
2.预后的大致情况
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康复,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年轻患者,相对来说预后可能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判断;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预后往往不如年轻患者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