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冠状动脉痉挛(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及其他因素(如贫血、低血压);心电图有ST-T改变(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及其他表现(U波改变、心律失常);临床通过评估症状(不同年龄症状特点不同,结合生活方式和病史)及进一步检查(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诊断,各检查在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意义。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上升趋势与男性接近。这是因为年龄增长过程中,血管内皮易受损,脂质等易沉积形成斑块;而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易堆积,也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发生;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高血糖状态也会损伤血管神经,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2.冠状动脉痉挛
年龄与生活方式: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年人群中,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比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经常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易导致血管痉挛。
病史:有血管痉挛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相对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另外,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诱发,如麦角新碱等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相关症状。
3.其他因素
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的氧供需求,从而增加心脏的耗氧量,相对造成心肌缺血。不同年龄段的贫血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贫血可能与营养不良、造血系统疾病等有关,成人贫血可能与慢性疾病、失血等有关。
低血压:血压过低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血液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相关的心肌缺血情况,比如快速站立时发生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瞬间心肌供血不足。
三、心电图表现及意义
1.ST-T改变
ST段压低:心肌缺血时,心电图上常表现为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缺血心肌的复极时间相对延长,从而出现ST段压低。不同年龄人群中,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的ST-T改变可能更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变相关,而年轻人出现的ST-T改变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鉴别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
T波改变:可以表现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T波倒置往往提示心肌缺血较明显,因为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过程,心肌缺血时复极顺序异常可导致T波形态改变。例如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时,T波倒置可能是常见表现,在儿童心肌缺血中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T波改变。
2.其他心电图表现
U波改变:在某些心肌缺血情况下,可能出现U波倒置等改变。U波的意义尚不完全明确,但与心室肌的复极有关,心肌缺血时可能影响U波的形态。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还可能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动过速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心律失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不同,儿童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失常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心律失常可能对心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四、临床诊断与进一步检查
1.临床症状评估
不同年龄人群症状特点:儿童心肌缺血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非典型症状;年轻人心肌缺血常见症状为活动后胸痛、胸闷,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老年人心肌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上腹部不适等,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性下降,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掩盖了心脏缺血的症状。
结合生活方式和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情况,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病因非常重要。比如有长期高脂饮食史且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性较大。
2.进一步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如果存在心肌缺血,可能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心脏超声检查操作和判读有一定差异,儿童心脏超声需要更精准地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大小、瓣膜功能等;老年人可能因胸廓畸形等因素影响超声图像质量,但仍可通过其他切面等进行评估。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但这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对于一些低危人群可能会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初步筛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情况。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不同年龄患者佩戴Holter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基本相同,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配合做好佩戴期间的护理,避免电极片脱落等情况影响检查结果。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年轻人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相对更容易配合,老年人则需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负荷量,要确保安全,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