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评估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一般体格检查涉及血压测量、体重指数计算和心率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生化(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常规;影像学检查包含头颅CT、MRI、颈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检查有DSA、CTA和MRA,不同检查有各自意义及需考虑的年龄等因素差异。
一、一般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
意义: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通过测量血压可了解患者血压水平,一般需非同日多次测量。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不同年龄人群血压正常范围略有差异,老年人血压可能因血管弹性下降而波动更大,需更密切监测。
2.体重指数(BMI)计算
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
意义:BMI反映身体肥胖程度,BMI在18.5~23.9kg/m2为正常范围,超重(24~27.9kg/m2)和肥胖(≥28kg/m2)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相关。不同性别在相同BMI下身体脂肪分布可能不同,一般男性腹部脂肪堆积与脑卒中关系更密切,女性臀部及大腿脂肪堆积相对而言对脑卒中风险影响可能有差异,但总体BMI是评估肥胖相关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
3.心率检查
意义:心率异常如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都可能与脑卒中相关。正常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心率过快(如>100次/分钟)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影响脑部供血;心率过慢(如<60次/分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脑部灌注减少。不同年龄人群心率正常范围有变化,儿童和青少年心率相对较快,老年人心率可能偏慢,需结合具体年龄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血脂检测
指标及意义: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水平降低也与脑卒中风险相关。不同性别中,女性绝经前HDL-C水平相对较高,绝经后下降,男性和女性血脂异常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程度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老年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需更关注血脂指标监测。
血糖检测
指标及意义: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4%~6%,HbA1c≥6.5%可辅助诊断糖尿病,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发生几率。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需兼顾生长发育,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但都要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对脑部血管的不良影响。
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
意义:Hcy升高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正常范围一般为5~15μmol/L,Hcy≥10μmol/L时脑卒中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等有关,不同性别Hcy水平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Hcy水平可能因代谢等因素有所不同,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Hcy水平可能相对更容易升高。
2.血液常规检查
血常规
意义:通过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血小板异常如血小板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增多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起出血倾向,虽然出血性脑卒中相对缺血性脑卒中比例较低,但也是需要关注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血小板计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意义:是脑卒中筛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可快速明确是否为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脑内高密度影;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表现可能因脑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头颅CT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老年人可能因脑萎缩等因素影响对病灶的判断。
2.头颅MRI检查
意义: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可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早期高信号等。对于出血性脑卒中,也能清晰显示出血灶。MRI在区分不同时期的脑梗死、发现脑干和小脑梗死等方面优于CT。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检查时需注意儿童可能因不配合需要镇静等特殊处理,老年人可能因体内金属植入物等因素受到限制,需提前评估。
3.颈动脉超声检查
意义: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斑块形成。IMT增厚(≥0.1mm)和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脱落的血栓可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起脑梗死。不同性别中,男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女性有所不同,年龄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
四、血管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动脉瘤等情况。对于准备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脑卒中患者,DSA检查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但DSA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进行DSA检查的风险评估和准备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有创检查需更谨慎评估其耐受性和风险收益比,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增加检查风险。
2.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意义:CTA和MRA是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了解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动脉瘤等。CTA检查速度快,但对比剂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评估患者肾功能;MRA不需要注射对比剂,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图像质量可能受血管搏动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在选择CTA或MRA时需考虑其自身情况,如儿童可能更倾向于选择MRA减少辐射和对比剂风险,老年人需综合考虑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