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发生与基础病因、诱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相关。基础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症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容量负荷过重如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诱因有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年龄上老年易发病,儿童青少年与先天或遗传心肌病等相关;性别绝经前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利;既往有心血管或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史者易患。
一、基础病因相关因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慢性心衰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约50%以上的慢性心衰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发生慢性心衰的风险越高。
2.心肌炎症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肌功能减退。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引发心肌炎症反应,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心衰;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遗传因素、感染等可能参与其中,心肌呈弥漫性病变,导致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较为常见,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慢性心衰的概率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肥厚、扩张,最终导致心功能减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20%-30%会发展为慢性心衰,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慢性心衰的风险更高。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慢性心衰。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使心脏在舒张期接受过多的回流血液,容量负荷增加。例如,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容量逐渐增加,长期可导致左心功能不全,进而发展为慢性心衰。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量增加,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长期可引起右心衰竭,最终可能发展为全心衰。
二、诱因相关因素
(一)感染
1.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衰。例如,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慢性心衰患者因感染导致心衰加重的情况较为常见。感染引起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炎症介质可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
2.其他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也可能诱发慢性心衰,虽然相对呼吸道感染诱因作用稍弱,但也不可忽视。
(二)心律失常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明显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且往往增快,导致心排出量下降,容易诱发慢性心衰。据统计,慢性心衰患者中约有30%-40%合并心房颤动。
(三)血容量增加
1.钠盐摄入过多:过多摄入钠盐可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前负荷。例如,一些慢性心衰患者不注意控制饮食中钠盐的摄入,如过量食用咸菜、腌制品等,容易诱发心衰发作或使病情加重。
2.静脉输液过多过快: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为慢性心衰患者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从而诱发心衰。
(四)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
1.过度体力劳累: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可使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对于已有心功能减退的患者,容易诱发心衰。例如,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如果突然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心衰症状加重。
2.情绪激动: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衰。
(五)治疗不当
1.不恰当停用利尿剂:慢性心衰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如果不恰当停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病情反跳,诱发心衰。
2.某些药物的使用:如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当)、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维拉帕米等)等,可能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心衰。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1.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变,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化增加,心脏的顺应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从而增加慢性心衰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促进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时期的慢性心衰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相关。先天性心脏病如未经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心脏负荷逐渐加重,可发展为慢性心衰;某些遗传性心肌病在儿童期可能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进展为慢性心衰。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绝经前女性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包括慢性心衰。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是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吸烟可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慢性心衰的发病几率。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导致心肌损害,逐渐发展为慢性心衰。酒精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肥胖等,肥胖是慢性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缺乏运动还可使心脏功能减退,心脏的储备能力下降,增加慢性心衰的发生风险。
(四)病史因素
1.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慢性心衰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和纤维化,心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更容易发展为慢性心衰。
2.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也与慢性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心脏供血和代谢;慢性肾脏疾病可导致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加重心脏负担,促进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