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机体空间定位障碍致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发病机制多样,临床表现有头晕等及不同伴随症状,辅助检查有内耳和中枢相关检查,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分对症支持、病因及康复;脑梗塞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与血管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等,诊断依症状体征等,治疗分超早期、抗血小板等及康复,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眩晕症: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其发病机制多样,可由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主要是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内耳淋巴循环障碍,影响前庭感受器功能)、前庭神经病变(如前庭神经炎,多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或小脑的病变可影响前庭中枢的信息处理)等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症在人群分布上有一定差异,例如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发病机制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加趋势,与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等。
二、临床表现
眩晕症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如梅尼埃病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而前庭神经炎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症伴随症状有所差异,例如内耳性眩晕症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而中枢性眩晕症除了眩晕外,可能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眩晕症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人出现的前庭神经炎可能与近期感染史相关,女性在某些内分泌变化时期(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可能更容易出现内耳相关的眩晕症。
脑梗塞
症状特点:临床症状多样,取决于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后循环脑梗塞(涉及脑干、小脑等部位)时,眩晕等症状较为常见。不同部位脑梗塞的症状有差异,如大脑半球梗死可能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而小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
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中老年人是脑梗塞的高发人群,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发病也逐渐增多。男性和女性在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和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患病率不同,会影响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而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康复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心理和身体恢复特点可能有所不同。
三、辅助检查
眩晕症
内耳相关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如梅尼埃病患者鼓膜多无明显异常,但可排除外耳道异物、鼓膜穿孔等引起眩晕的因素。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梅尼埃病患者常有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下降,纯音听阈测试可发现相应频段的听力损失;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可评估前庭功能。
前庭功能检查:如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可了解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的功能状态。例如前庭神经炎患者冷热试验可出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于中枢性眩晕症,如脑干、小脑梗死、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例如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症,头颅MRI可发现脑干或小脑的梗死病灶。
头颅CT:在急诊情况下可快速筛查脑梗塞等病变,但对于后颅窝病变的显示不如MRI清晰,不过对于急性脑梗塞早期,头颅CT有时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
脑梗塞
头颅CT:是脑梗塞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缺血性低密度病灶,但对于早期微小梗死灶或后颅窝梗死灶显示不佳。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对于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于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眩晕症的诊断: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结合体格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例如,对于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的患者,结合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多可诊断为梅尼埃病;对于有明确病毒感染史后出现眩晕、前庭功能减退的患者,多考虑前庭神经炎。
脑梗塞的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I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例如患者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利等症状,头颅CT发现相应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即可诊断为脑梗塞。
两者的鉴别诊断:眩晕症和脑梗塞均可有眩晕症状,需要进行鉴别。脑梗塞除了眩晕外,多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梗死病灶;而眩晕症一般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不明显,头颅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的脑梗塞病灶,但需要注意中枢性眩晕症与脑梗塞的关系,部分脑梗塞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眩晕等非典型症状,需要动态观察头颅影像学变化。
五、治疗原则
眩晕症的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眩晕发作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
病因治疗:如梅尼埃病患者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对于前庭神经炎患者可给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症治疗方法不同,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康复治疗:对于眩晕缓解后的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前庭功能,减少眩晕的复发,尤其适用于反复眩晕发作的患者,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循序渐进。
脑梗塞的治疗
超早期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脑梗塞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等),以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需要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的药物,如丁苯酞等。
康复治疗:脑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治疗的进度和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脑梗塞患者康复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眩晕症或脑梗塞时,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迅速,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康复治疗也需要更加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生眩晕症或脑梗塞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