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可通过规律作息、避免刺激因素、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包括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儿童,固定的作息有助于其生物钟的稳定,一般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天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成年人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也应尽量维持相对规律的作息,一般在6-8小时左右,但可能会有睡眠浅、易醒等情况,通过规律作息仍可改善整体睡眠状况。
2.避免刺激因素
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饮用咖啡的成年人,应减少下午及晚上的咖啡摄入;吸烟人群应尽量戒烟,因为尼古丁会影响睡眠周期。儿童则应避免在睡前接触含有刺激性成分的饮品或食物。同时,应减少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3.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各种年龄的睡眠障碍患者。对于儿童,可通过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避免对睡眠的过度焦虑。例如,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儿童了解睡眠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对于成年人,CBT-I包括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等。睡眠限制疗法是通过缩短在床上的清醒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根据个体情况逐渐调整卧床时间。
4.药物治疗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等,对于成年人的睡眠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头晕、口苦等。老年人使用时更要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儿童一般不推荐使用此类药物,除非在严格评估后且无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
妊娠期女性睡眠障碍可能与激素变化、身体不适等因素有关。非药物治疗是基础,如调整睡姿,随着妊娠进展选择合适的睡眠姿势,一般建议左侧卧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