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及相关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的不同作用);治疗有保守治疗(无明显移位者用石膏等固定6-8周,不同年龄护理有别)和手术治疗(多数需手术恢复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手术时机及不同年龄风险恢复有差异);康复分早期(术后1-6周足趾等活动)、中期(术后6-12周增加踝关节活动及部分负重)、后期(术后12周后力量平衡训练);预后受骨折程度、治疗康复情况影响,不同年龄预后不同,需长期随访观察。
一、三踝骨折的诊断
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往往无法站立或行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骨骼柔韧性好,畸形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爱好者发生三踝骨折的风险相对较高。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踝关节损伤史,再次受伤时更易发生三踝骨折。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骨折线,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显示不清;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磁共振成像(MRI)可同时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关节囊等。
二、三踝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三踝骨折,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固定期间的护理有所不同,儿童皮肤娇嫩,要注意防止皮肤受压损伤;老年人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多数三踝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时机一般为受伤后1-2周,此时局部肿胀相对消退,有利于手术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差异,儿童骨骼有生长潜力,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骺发育;老年人手术创伤恢复较慢,需重视术后康复和基础疾病的管理。
三、三踝骨折的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年龄康复训练强度不同,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简单活动;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逐步增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同时可借助拐杖部分负重行走。此阶段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年龄较大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更要谨慎。
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如进行提踵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等,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恢复到正常生活和运动的时间不同,儿童可能恢复较快,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四、三踝骨折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康复训练是否规范等都会影响预后。骨折移位明显、治疗不及时或康复训练不当都会导致预后不佳,出现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差异较大,儿童经过规范治疗和康复,多数可恢复良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预后相对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长期随访: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有无并发症发生。定期复查X线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愈合和踝关节退变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以维持踝关节的良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