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疹与粟丘疹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方面各有特点。粟粒疹由高温闷热致汗腺问题引发,分晶痱、红痱、脓痱等;粟丘疹是表皮或附属器上皮良性肿物,分原发和继发。诊断鉴别各有依据,治疗预防需分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与病因
1.粟粒疹
定义:粟粒疹又称痱子,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堵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
病因:主要与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且汗液蒸发不畅有关,常见于夏季或湿热环境下,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2.粟丘疹
定义: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
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粟丘疹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可在新生儿期出现;继发性粟丘疹可继发于皮肤外伤、某些皮肤病(如大疱性皮肤病、烧伤等)之后。
二、临床表现
1.粟粒疹
晶痱(白痱):好发于颈、胸、背部及婴儿头面部等部位,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数天内可吸收,留有细小鳞屑。常见于长期卧床、高热汗出不畅或术后体虚的患者等。
红痱(红色粟粒疹):多发生于腋窝、肘窝、腹股沟及妇女乳房下等皮肤褶皱部位,也可见于躯干、小儿头面部。皮损为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常成批出现,伴有灼热和瘙痒感,破溃后可继发感染。儿童在炎热环境下活动后易出现。
脓痱(脓疤性粟粒疹):多由红痱发展而来,好发于皮肤褶皱处及小儿头颈部等,皮损为在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脓疱内容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多见于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温环境且卫生条件差的人群。
2.粟丘疹
原发性粟丘疹:通常为白色或黄白色、坚实性丘疹,表面光滑,直径1-2mm,顶尖圆,上覆极薄表皮,可挤压出坚实的角质样球状颗粒,一般无自觉症状,常见于眼睑、脸颊及额部,新生儿期粟丘疹可自行消退。
继发性粟丘疹:除了具有原发性粟丘疹的皮损特点外,还可继发于原有皮肤病损处,皮损分布与原发疾病相关,如继发于大疱性皮肤病的粟丘疹可在水疱、大疱愈合后出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粟粒疹
诊断:根据夏季或湿热环境下发病,好发于皮肤褶皱等多汗部位,出现针尖至针头大小的丘疹、水疱等典型皮损,一般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物质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多样,有红斑、丘疹、水疱等,瘙痒明显,与粟粒疹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不同。
2.粟丘疹
诊断:依据皮损为白色或黄白色坚实性小丘疹,表面光滑,直径1-2mm,好发于眼睑等部位,结合病史可诊断,必要时可通过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汗管瘤鉴别,汗管瘤好发于眼睑周围,为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扁平丘疹,直径1-3mm,常多发,组织学上两者有不同的病理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1.粟粒疹
治疗: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环境温度,可外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有感染可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儿童患者应注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预防:注意室内通风散热,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
2.粟丘疹
治疗:一般无需治疗,如有美观需求,可在局部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挤出黄白色小颗粒,也可采用激光消融等方法治疗。儿童患者若粟丘疹无不适且无美观需求,可观察随访,因其部分可能自行消退。
预防: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外伤等,有基础皮肤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