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适应证包括严重龋坏无法保留、牙周病晚期Ⅲ度以上松动难愈、反复冠周炎或影响邻牙的阻生智齿、正畸需拔的特定牙及影响功能美观难改善的牙;禁忌证有急性炎症期、严重心血管病未控、血液系统疾病、妊娠经期、严重糖尿病未控;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询问病史、告知患者并签同意书且术前进食;术中要无菌操作、选合适器械、规范操作;术后需咬棉球止血、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观察症状,出现异常复诊,干槽症要处理;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安抚轻柔操作,老年人要评估全身状况,妊娠期女性严格评估选中期轻柔操作。
一、拔牙的适应证
1.严重龋坏牙齿:当牙齿因龋坏导致牙体组织广泛破坏,无法通过充填、根管治疗等保留时,需拔除。例如,大面积龋坏且累及牙髓,合并根尖周病变无法治愈的牙齿。2.牙周病牙齿:牙周病发展至晚期,牙齿出现Ⅲ度以上松动,且经治疗无法改善时,应考虑拔除。3.阻生智齿:反复引起冠周炎的阻生智齿,或已造成邻牙损伤、引起邻牙龋坏的阻生智齿需拔除。4.正畸需要:为排齐牙齿、调整咬合,部分情况下需拔除特定牙齿,如多生牙、位置异常影响正畸效果的牙齿。5.影响功能与美观的牙齿:如过度磨损、畸形牙等严重影响咀嚼功能或面部美观,且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改善者。
二、拔牙的禁忌证
1.急性炎症期:如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时需先缓解疼痛,急性冠周炎发作期需消炎后再考虑拔牙;急性龈炎、牙槽脓肿等急性感染期不宜立即拔牙。2.严重心血管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80/100mmHg)、近期发生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拔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需病情稳定后谨慎评估。3.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拔牙易导致出血不止,应先治疗基础疾病。4.妊娠与经期: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拔牙易引起流产或早产,一般不宜拔牙;女性经期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拔牙后出血风险增加,应避开经期。5.严重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88mmol/L)时拔牙易发生感染,需先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
三、术前准备
1.影像学检查:拍摄X线片(如根尖片、曲面体层片),明确牙齿位置、牙根形态及周围骨质情况,评估拔牙难度。2.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史、过敏史、妊娠情况等,评估拔牙风险。3.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拔牙的必要性、可能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应进食,避免空腹导致晕厥。
四、术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术中感染。2.器械选择:根据牙齿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牙器械,如牙钳、牙挺等。3.操作规范:遵循正确拔牙步骤,如挺松牙齿后再脱位拔出,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损伤周围组织。
五、术后护理
1.止血处理:拔牙后咬棉球30~40分钟止血,若仍有出血需进一步处理。2.饮食与口腔护理: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饮食宜温凉软食,避免用拔牙侧咀嚼;保持口腔清洁,可在拔牙后24小时后用淡盐水漱口。3.症状观察:注意观察疼痛、出血情况,若出现剧烈疼痛、大量出血、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复诊。4.并发症处理:如出现干槽症(拔牙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向耳颞部放射),需及时就医处理。
六、特殊人群拔牙注意事项
1.儿童:拔牙前需安抚儿童情绪,避免紧张;操作应轻柔,术后需关注咬合及创口愈合情况,防止儿童误吞拔牙创内物品。2.老年人:拔牙前需全面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创口愈合,预防感染。3.妊娠期女性:拔牙需严格评估必要性,优先选择妊娠中期(4~6个月)进行,操作需轻柔,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