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对症治疗,预防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和避免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风险。
一、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常见病原体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此外,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也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以流感病毒为例,在流感流行季节,易引发相关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可引起间质性肺炎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起病多较急,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咳少量黏液痰、脓性痰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可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症状不典型,可出现拒食、呛奶、呼吸急促等;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不明显,而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非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女性与男性在症状上无本质差异,但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表现可能受妊娠影响,需谨慎诊断和治疗。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原有症状可能加重,且易并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见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等。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胸片上可表现为大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实变影。胸部CT对于一些不典型部位的肺炎、病变范围的判断等可能更具优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但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等。痰涂片镜检可初步发现病原体,痰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种类及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但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规范。血培养对于明确是否为菌血症性肺炎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进行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等,能更早、更特异的检测到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肺炎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等。
六、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例如,合理的饮食应包含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以提供全面的营养;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等,以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