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的原因包括遗传、足部肌肉力量不足、体重过重、疾病等,症状有外观表现(足弓低平或消失、足跟外翻)、疼痛(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足弓内侧、足跟部疼痛,可继发踝关节疼痛)、行走姿势异常(步态异常、易疲劳)。
一、扁平足的原因
1.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扁平足患者,后代遗传扁平足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影响足骨、韧带、肌肉等结构的发育,使得足部维持正常弓形的结构出现异常,从而增加扁平足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足弓发育相关的组织发育不良,进而引发扁平足。
不同年龄段人群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遗传因素在其扁平足形成中往往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因为儿童的骨骼等结构仍处于发育阶段,遗传因素对其发育的影响更容易显现。
2.足部肌肉力量不足:
长期缺乏运动或者运动方式不当,会导致足部肌肉力量减弱。比如,一些人由于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足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力量逐渐下降,无法很好地维持足弓的形态。对于儿童而言,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进行足够的足部肌肉锻炼,也容易出现足部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足部肌肉会逐渐萎缩,力量减弱,这也是导致扁平足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3.体重过重:
体重过重会增加足部的负担,长期的重压会使足弓逐渐塌陷。例如,一些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超标,足部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人更大,足弓结构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引发扁平足。对于儿童来说,超重也会对足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干扰足弓的正常形成。
不同体重指数(BMI)的人群,扁平足的发生风险不同。BMI较高的人群,尤其是超过正常范围较多的个体,扁平足的患病率相对更高。
4.疾病因素: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等,可能会影响足部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无力,进而引起扁平足。患有这类疾病的儿童,由于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足部肌肉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来维持足弓,容易出现扁平足的症状。
一些骨骼疾病,像先天性足骨畸形等,会直接导致足弓结构异常,引发扁平足。这类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生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二、扁平足的症状
1.外观表现:
足部外观上可见足弓低平或消失,足底往往呈完全接触地面的状态。正常足弓有一定的弧度,而扁平足患者的足底弧度明显减小或消失,从外观上看足底似乎是平的。对于儿童来说,在站立时可能就能明显观察到足部的这种异常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若扁平足未得到纠正,外观上的异常可能会更加明显。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足跟外翻的情况,即足跟向外偏斜。足跟外翻会进一步影响足部的力线,加重扁平足的症状,并且可能导致行走时的姿势异常。
2.疼痛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足部疼痛,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足弓内侧、足跟部等。长期的足部压力异常会导致足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劳损,从而引起疼痛。例如,长时间行走后,扁平足患者可能会感觉足弓部位有酸痛感,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再次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复发。对于儿童而言,可能会表现出不愿意行走、玩耍时容易疲劳等情况,家长需要留意孩子足部是否有异常。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踝关节疼痛等继发症状,因为足部力线的改变会影响到踝关节的受力,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踝关节的病变,导致疼痛。
3.行走姿势异常:
扁平足患者行走时可能会出现步态异常,比如走路时脚步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内八字或外八字的步态是为了试图调整由于足弓异常导致的足部受力不平衡,但这种异常步态又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的损伤。儿童如果存在扁平足且伴有异常步态,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足部容易疲劳的情况,相比正常足的人,更容易感到累,这也是由于足部力线改变、肌肉和韧带负担加重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