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正常可承受压力、缓冲震荡等。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有年龄增长致退变、损伤(急性和慢性)、遗传、妊娠、种族和职业等;儿童及青少年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中老年要避免不良姿势、适当锻炼并定期体检,女性孕期及产后要注意控制体重、休息和适当康复锻炼。
一、椎间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基础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位于椎间盘的中央;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呈同心圆排列组成,围绕髓核,起固定髓核和限制髓核向周围突出的作用;软骨终板是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参与椎间盘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能够承受压力、缓冲震荡并允许脊柱进行灵活的运动。
二、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一般从20-25岁左右开始,椎间盘的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老年人的椎间盘退变更为明显,这使得椎间盘更容易发生突出。例如,研究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进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二)损伤因素
1.急性损伤:腰部受到急性的外伤,如弯腰搬重物时,腰部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力或牵引力。这种急性损伤可能会使原本就有退变基础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例如,在建筑工人搬运重物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用力过猛,容易导致腰椎间盘急性突出。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腰部受力,如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群(如纺织工人、理发师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纤维环的磨损。另外,长期久坐,腰椎处于前屈位,椎间盘后部承受的压力增大,也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有关,使得某些人群的椎间盘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例如,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比普通人群高。
(四)妊娠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韧带松弛。同时,增大的子宫会使腰部的负荷增加,腰椎的前凸度增大,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五)种族和职业因素
不同种族的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差异。而一些特定职业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发病风险较高。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长期处于震动环境中的职业(如司机),车辆的震动会传导至腰部,影响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和结构,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其原因可能与先天性的椎间盘发育异常、剧烈运动损伤等有关。例如,过度的体操训练、篮球等剧烈运动中腰部的过度扭转或受力,可能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应避免过度的剧烈运动,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保护措施,一旦出现腰部疼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
(二)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群腰椎间盘突出较为常见,主要与年龄相关的退变、慢性损伤积累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等不良姿势,可适当进行一些腰部肌肉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以保护椎间盘,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中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腰椎间盘的健康状况。
(三)女性孕期及产后
女性孕期及产后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阶段。孕期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增加腰部负荷;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同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腰部肌肉和椎间盘功能的恢复。例如,产后可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温和的腰部伸展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