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创术目的是清除异物等为愈合创条件,操作包括清洗、消毒、清创;缝合术目的是使组织对合促愈合,要点有选合适材料、分层缝合、注意张力;抗感染治疗目的是防控感染,选药分情况且遵药敏;伤口护理目的是促良好愈合,措施有定期换药、保持干燥、观察愈合情况,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病史者护理有别。
一、清创术
1.目的:通过清创可以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等,减少感染风险,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清创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尤其儿童皮肤娇嫩,更要谨慎。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清创时要格外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操作步骤
清洗: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对于污染较轻的伤口,冲洗时间相对较短;污染严重的伤口则需要延长冲洗时间,确保将伤口内的污染物充分清除。
消毒: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伤口周围15cm。消毒时要注意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消毒,避免将周围的细菌带入伤口。
清创:仔细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异物等,对于损伤的软组织进行适当修整。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组织的血运情况判断组织的存活能力,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
二、缝合术
1.目的:通过缝合可以使受伤的软组织对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对于儿童患者,缝合时要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方法,尽量减少瘢痕对儿童外观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缝合前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以防止术后出血。
2.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根据伤口的部位、大小和深度等选择不同的缝合线,如丝线、可吸收线等。对于面部伤口,为了减少瘢痕,通常优先选择细的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分层缝合:一般先缝合深层组织,再缝合浅层组织。例如,先缝合肌肉、筋膜等深层结构,然后再缝合皮肤。这样可以使伤口对合更加准确,减少死腔形成。
缝合张力:缝合时要注意伤口的张力,避免张力过大导致伤口裂开。对于张力较大的伤口,可以采用减张缝合等方法,如使用皮肤减张器或缝线进行减张。
三、抗感染治疗
1.目的: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保证伤口愈合顺利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根据其肝肾功能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2.药物选择及原则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药物:如果伤口污染较轻,可口服或外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果伤口污染严重或已经发生感染,则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可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遵循药敏试验结果:在感染发生后,应及时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抗感染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四、伤口护理
1.目的:保持伤口清洁,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促进伤口良好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的伤口护理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协助做好伤口的保护,避免患儿搔抓伤口;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皮肤弹性差等特点,加强伤口周围皮肤的护理。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因为血压过高可能影响伤口血液循环,不利于愈合。
2.具体护理措施
定期换药:一般术后1-2天进行首次换药,之后根据伤口情况定期换药,如每2-3天换药一次。换药时要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保持伤口干燥:避免伤口沾水,尤其是在洗澡、洗脸等过程中。如果伤口不慎沾水,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容易出汗的部位,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可以使用吸汗巾等辅助用品。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观察伤口的愈合速度、有无瘢痕增生等情况。对于有瘢痕增生倾向的患者,可早期使用抗瘢痕药物或采取激光等辅助治疗措施预防瘢痕过度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