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分别有各自的原理、适用人群、操作过程及复位成功判断标准,非手术治疗后需进行生命体征、腹部情况观察,做好饮食和活动护理。
一、空气灌肠复位
1.原理: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这是目前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依据是空气灌肠可在X线透视下清晰观察肠套叠的情况并尝试复位,有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其有效性。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表现的患儿,不同年龄患儿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可考虑空气灌肠复位,但需充分评估年龄相关的身体耐受等情况。对于新生儿肠套叠,由于其生理特点相对特殊,需更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采用空气灌肠复位,要考虑新生儿肠壁较薄等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
操作过程: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肛管,连接压力泵,逐渐增加压力至8-12kPa,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阴影的变化,当套叠阴影逐渐后退直至消失,可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患儿症状缓解,提示复位成功。
2.复位成功判断标准:患儿症状明显缓解,如腹痛消失、停止呕吐、排出果酱样血便转为黄色粪便;腹部触诊包块消失;X线检查见空气顺利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肠管内气体分布正常。
二、钡剂灌肠复位
1.原理:经肛门注入钡剂,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的形态,利用钡剂的压力使套叠的肠管复位,其原理与空气灌肠类似,但钡剂密度相对较高,观察时影像更清晰。
适用人群:与空气灌肠类似,适用于病程较短、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对于一些空气灌肠复位困难或不明确的病例可考虑钡剂灌肠复位,但要注意钡剂可能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如钡剂残留等,尤其对于有肠道过敏等特殊情况的患儿需谨慎。
操作过程:患儿体位同空气灌肠,经肛门注入钡剂,在X线透视下缓慢加压,观察套叠阴影的变化,当套叠的钡剂柱逐渐后退,直至套入部完全退出,钡剂进入回肠,患儿症状改善,提示复位成功。
复位成功判断标准:与空气灌肠类似,症状缓解、腹部包块消失、X线检查见钡剂顺利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等。
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1.原理:利用B超实时监视,通过向肠腔内注水增加压力,使套叠的肠管复位,B超可清晰显示肠管的结构和套叠情况,指导复位操作。
适用人群: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的患儿,对于不同年龄患儿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尤其对于一些对X线辐射有顾虑的患儿可优先考虑,但要考虑B超操作时的便利性和不同年龄患儿的配合程度等因素,低龄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以配合操作。
操作过程:患儿仰卧于B超检查床上,经肛门插入肛管,连接注水装置,通过B超监视肠套叠的情况,逐渐增加水的压力,推动套叠的肠管复位,当B超下显示套叠影像消失,肠管恢复正常结构,提示复位成功。
复位成功判断标准:B超下肠管结构恢复正常,患儿症状缓解等。
四、非手术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小儿,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每小时左右监测一次,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新生儿,要更频繁细致地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差。
腹部情况观察:观察患儿腹部有无腹胀、压痛、反跳痛等情况,注意腹部包块是否再次出现,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饮食护理:复位成功后,一般需禁食数小时后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可给予少量温水,无不适后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母乳或配方奶,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通饮食,饮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避免食用易产气、难消化的食物,防止肠道功能紊乱。对于不同年龄患儿,饮食的具体种类和量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如新生儿开始的奶量要少,逐渐增加。
3.活动护理:复位成功后,要注意限制患儿剧烈活动,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等,防止肠套叠复发,但也需适当鼓励患儿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如在床上翻身等,促进肠道蠕动恢复,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低龄儿童,需由家长看护好,防止其过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