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扁平足手术包括软组织手术(如跟腱延长术、距下关节关节囊切开术)和骨性手术(如三关节融合术),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和身体状况评估,术中要精准操作并恢复足力线,术后需制动与早期活动、定期随访,不同手术有不同固定及康复要求,且要关注长期发育情况。
跟腱延长术:适用于伴有跟腱挛缩的先天性扁平足患儿。通过切断跟腱的一部分纤维,延长跟腱长度,改善足的力线。手术中需精准确定跟腱切断的部位和长度,一般在跟腱的中下段进行切断,根据患儿的年龄、畸形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延长的长度,通常延长1-2cm左右,以恢复足的正常背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仍在发育,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延长导致跟腱过度松弛影响行走功能。
距下关节关节囊切开术:通过切开距下关节的关节囊,调整距下关节的位置,改善足的内翻畸形。手术时需要暴露距下关节,小心切开关节囊,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关节周围组织较嫩,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结构。
骨性手术
三关节融合术:这是治疗先天性扁平足较为常用的骨性手术方式,适用于畸形较为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儿。三关节融合术是将跟距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融合在一起。手术需要准确暴露这三个关节,去除关节软骨面,然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三个关节固定在一起,使其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矫正足的畸形,恢复足的稳定性和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考虑到骨骼的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手术的术前准备
影像学检查:术前需进行X线检查,包括站立位的足正侧位、斜位X线片,以明确足部骨骼的畸形情况,如跟骨的倾斜角度、距骨的位置等。还可能需要进行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重建,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足部骨骼的立体结构,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X线检查的投照条件等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调整,确保图像清晰且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身体状况评估:要评估患儿的全身健康状况,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同时,要评估患儿足部的皮肤情况,有无感染、溃疡等,如有需要,需先进行相应的处理,待皮肤状况改善后再行手术。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精准操作:在手术过程中,无论是软组织手术还是骨性手术,都要严格遵循解剖结构进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神经。例如在进行跟腱延长术时,要准确识别跟腱的血管神经束位置;在三关节融合术时,要精准定位三个关节的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的肌腱、血管等结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相对成人更为精细,操作时更要小心谨慎。
恢复足的力线:手术的关键目标之一是恢复足的正常力线,无论是通过软组织手术还是骨性手术,都要确保矫正后的足处于正常的力线位置,以保证术后患儿能够正常行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在三关节融合术时,要确保跟骨、距骨和舟骨、骰骨之间的关节面能够正确对合,恢复足的正常负重和运动功能。
术后康复
制动与早期活动:术后一般需要进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根据手术方式和患儿的恢复情况而定。对于软组织手术,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一般2-3周左右;对于骨性手术,固定时间可能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足部的血运、感觉等情况,防止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拆除固定后,要逐渐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足部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如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活动,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并且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耐受程度进行调整,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
定期随访: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在术后1、3、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X线复查,观察足部骨骼融合情况(如骨性手术)或软组织修复情况。通过定期随访,能够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内固定物松动、融合失败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先天性扁平足患儿,由于其骨骼仍在发育,随访时间可能需要持续到骨骼发育成熟,密切关注足部的长期发育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