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早期通常无痛,中晚期因肿瘤进展、浸润、转移等可引发疼痛,疼痛特征包括发生机制(如肿瘤侵犯神经、继发感染等)、临床表现差异(如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影响疼痛感受的因素有年龄与性别差异(老年患者感知弱、女性耐受性低等)、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如长期紫外线暴露、有慢性疼痛病史、免疫功能低下等);疼痛评估有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功能性评估等方法,管理需优先非药物干预,中重度患者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局部和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黑色素瘤疼痛与多方面相关,高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查,确诊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兼顾疼痛控制与原发病治疗。
一、黑色素瘤的疼痛特征
黑色素瘤本身通常不会引起疼痛,尤其在早期阶段。约70%~80%的黑色素瘤患者早期并无自觉症状,仅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色素性病变。但当肿瘤进展至中晚期,出现局部浸润、神经压迫或转移时,疼痛可能成为主要症状之一。
1.疼痛的发生机制
肿瘤直接侵犯周围神经:当黑色素瘤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浸润时,可能压迫或侵犯神经末梢,引发持续性或间歇性刺痛、灼痛感。
继发感染或溃疡形成:晚期黑色素瘤表面易发生破溃、出血,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导致局部红肿热痛。
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转移至腋窝、腹股沟等淋巴结区域时,可能因淋巴结肿大压迫周围组织而引发胀痛。
骨转移或内脏转移:黑色素瘤转移至骨骼或内脏器官时,可引发相应部位的剧烈疼痛,如骨转移性疼痛常表现为夜间加重的持续性钝痛。
2.疼痛的临床表现差异
疼痛部位:与原发灶位置及转移部位相关,如足底黑色素瘤可能引起足部疼痛,头面部病变可能引发头痛。
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灼痛或放射痛,部分患者伴有局部麻木或感觉异常。
疼痛程度:与肿瘤分期、侵犯深度及转移范围相关,晚期患者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早期。
二、影响疼痛感受的因素
1.年龄与性别差异
老年患者因神经敏感性降低,对疼痛的感知可能弱于年轻患者,但需警惕因疼痛不敏感导致病情延误。
女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低于男性,尤其在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时,疼痛感受可能被放大。
2.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或化学致癌物的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肿瘤进展可能更快,疼痛出现更早。
既往有慢性疼痛病史(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对黑色素瘤相关疼痛更敏感。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患者),肿瘤进展更快,疼痛发生率更高。
三、疼痛的评估与管理
1.疼痛评估方法
数字评分法(NRS):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由患者自行评分。
面部表情评分法:适用于儿童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患者,通过表情图谱判断疼痛程度。
功能性评估:记录疼痛对日常活动(如行走、睡眠)的影响程度。
2.疼痛管理原则
优先非药物干预:对早期轻度疼痛患者,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中重度疼痛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局部治疗:对破溃感染病灶,需进行清创、换药及抗感染治疗。
原发病治疗:手术切除、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是缓解疼痛的根本措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定期评估疼痛程度及药物副作用,避免因镇痛药导致跌倒、认知障碍等风险。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2.儿童患者
需采用儿童专用疼痛评估工具,避免因表达不清导致疼痛被忽视。
尽量减少有创操作,必要时在全麻下进行活检或手术。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镇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需在妇产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放疗、化疗可能对胎儿造成致畸风险,需严格掌握治疗时机。
五、总结与建议
黑色素瘤的疼痛程度与疾病分期、侵犯范围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早期患者通常无痛,但需警惕无痛性病变的潜在风险;中晚期患者疼痛发生率高,需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管理。建议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多发痣、免疫功能低下者)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及时就医并完善病理活检。对于已确诊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兼顾疼痛控制与原发病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