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多见于中老年人等;心绞痛是心肌需氧增加而冠脉供血不足引发胸痛,各年龄段可发病;心肌梗死是冠脉急性闭塞致心肌坏死,40岁以上等人群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中胸膜炎是感染等致胸膜炎症,各年龄段可发;气胸是肺泡破裂气体入胸腔,瘦高体型等易患;肺炎是病原体感染肺部,儿童等易患。胸壁疾病中肋软骨炎与病毒感染等有关,青壮年多见;肋间神经痛因肋间神经受刺激,各年龄段可发;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者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各年龄段可发;食管裂孔疝是食管裂孔扩大致胃入胸腔,中老年人等易患。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例如,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就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其中左胸痛是常见表现之一。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心绞痛:
发病机制: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心肌供血需求,从而引发胸痛。典型的心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胸部,一般持续3-5分钟。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男性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男女发病率接近,有家族遗传倾向、肥胖、缺乏运动等情况的人群易患。
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左胸痛是常见症状,疼痛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人群特点: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有冠心病家族史、长期大量吸烟、酗酒、高血压未良好控制等病史的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
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胸膜炎症。炎症刺激胸膜导致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左胸部。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肺部感染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易患。
气胸:
发病机制:肺部组织病变或外伤等导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左胸痛可为单侧或双侧,突然发生,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
人群特点:瘦高体型青少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发生,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肺炎:
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肺部,引起肺部炎症反应。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左胸痛可因病变累及左侧肺部而出现。
人群特点: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患,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胸壁疾病
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等有关,肋软骨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疼痛,疼痛可累及左胸部,按压时疼痛明显。
人群特点: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长期伏案工作、剧烈运动后损伤等人群易患。
肋间神经痛:
发病机制:由于肋间神经受到压迫、刺激(如胸椎病变、病毒感染等),出现沿肋间神经分布的疼痛,疼痛可为刺痛、灼痛,可累及左胸部肋间部位。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胸椎外伤史、胸椎退变等情况的人群易患。
带状疱疹:
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活化,侵犯肋间神经等,引起单侧胸壁疱疹及疼痛,左胸部可受累。
人群特点: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易患,儿童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成人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
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胸部,常在餐后平卧时加重。
人群特点: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进食过多高脂食物等人群易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食管裂孔疝:
发病机制:食管裂孔扩大,部分胃组织通过裂孔进入胸腔,刺激食管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放射至左胸部,平卧、进食后易发作。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多见,肥胖、腹内压增高(如慢性便秘、多次妊娠)等人群易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