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存在多种禁忌情况,包括急性炎症期(局部或全身急性炎症时不宜拔牙)、心血管疾病相关情况(未控制的高血压、心力衰竭时不宜拔牙)、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出血性疾病时不宜拔牙)、内分泌系统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不宜拔牙)、妊娠期(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不宜拔牙,4-6个月需谨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及放疗后3-5年内不宜拔牙、长期服用特殊药物者需调整药物后谨慎评估拔牙等。
一、急性炎症期
1.局部急性炎症
当牙齿周围组织处于急性炎症期时不能拔牙,例如急性智齿冠周炎发作时,患侧牙龈红肿、疼痛明显,伴有张口受限等症状。此时拔牙可能会导致炎症扩散,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如面部间隙感染等。对于儿童患者,在乳牙或恒牙萌出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急性炎症,如萌出性龈炎等急性炎症阶段,拔牙需谨慎,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炎症扩散风险更高。
2.全身急性感染
若患者处于全身急性感染期,如肺炎、脓毒血症等,身体抵抗力差,拔牙后容易发生菌血症等并发症。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身体的凝血功能会有一定变化,同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若在生理期有拔牙需求,需评估是否处于急性炎症或感染状态,一般不建议在生理期进行拔牙,除非是必须紧急处理的情况。
二、心血管疾病相关情况
1.未控制的高血压
血压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不能拔牙。因为拔牙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等刺激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要在血压控制平稳后(一般收缩压<180mmHg且舒张压<110mmHg),由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拔牙。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血压波动对身体的影响更大,更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
2.心力衰竭
处于心力衰竭急性期的患者不能拔牙。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拔牙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急性左心衰竭等严重心脏事件。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尤其是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在拔牙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心脏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后再做决定。
三、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患者不能拔牙。因为贫血患者的携氧能力下降,拔牙后容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贫血患者,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需要先纠正贫血,待血红蛋白恢复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后再考虑拔牙。
2.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凝血因子缺乏,拔牙后极易发生严重出血,且难以止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时,也不能轻易拔牙,否则会导致拔牙创出血不止。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由血液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
1.未控制的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88mmol/L)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拔牙。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拔牙后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可在拔牙前后适当使用抗生素。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
2.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时,患者基础代谢率高,拔牙后容易发生甲状腺危象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甲状腺功能控制平稳后,由医生评估后再考虑拔牙。
五、妊娠期
1.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
妊娠前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流产,妊娠后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早产。所以一般建议在妊娠4-6个月期间,经医生评估后,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拔牙等口腔操作。但即使在妊娠4-6个月,也需要谨慎评估,对于有早产风险等特殊情况的孕妇,拔牙需更加慎重。
六、其他情况
1.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期间
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及放疗后3-5年内,不能拔牙。因为放疗会导致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拔牙后容易发生骨不愈合、感染等问题。对于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在进行口腔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口腔评估。
2.长期服用特殊药物者
如长期服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患者,拔牙前需要根据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否则容易导致出血不止。对于服用抗癫痫药物等的患者,拔牙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身体应激反应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拔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