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酒、代谢因素(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因素、化学致癌物、寄生虫感染等,特殊人群需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控。
一、病毒性肝炎
(一)乙肝病毒感染
全球范围内,约50%的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相关。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导致肝细胞不断受到损伤,机体在修复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长期的炎症刺激还会促进肝脏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进一步恶变则可能引发肝癌。例如,一些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二)丙肝病毒感染
丙肝病毒(HCV)感染也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丙肝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肝脏炎症,同样会逐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有研究表明,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得多,且感染丙肝病毒的时间越长,患肝癌的可能性越大。
二、肝硬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尤其是乙肝、丙肝相关的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肝硬化时,肝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常,进而引发癌变。例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如果继续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增加肝癌的发生几率;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组织,也会促使肝癌的发生。
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会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黄曲霉毒素可以抑制肝脏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导致基因突变,从而诱发肝癌。在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四、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而这些病变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细胞毒性,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者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数倍。
五、代谢因素
(一)肥胖与糖尿病
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增加。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刺激肝细胞增殖,同时肥胖相关的炎症因子也会促进肝癌的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慢性炎症状态,这些因素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肥胖患者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其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可逐渐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NAFLD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肝脏内脂肪过度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肝细胞,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随着NAFLD患病率的上升,其导致原发性肝癌的病例也逐渐增多。
六、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相关,如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由于铁代谢异常,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导致肝脏慢性损伤、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还有一些遗传性酶缺陷疾病,也可能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不过,遗传因素通常是在其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七、其他因素
(一)化学致癌物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可能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肝脏内发挥致癌作用,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过程。
(二)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胆道系统,可引起胆道炎症、胆管上皮增生等病变,长期的刺激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在一些华支睾吸虫流行的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方面,例如有病毒性肝炎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遗传易感性以及可能的病毒垂直传播等因素,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对于长期饮酒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应严格限制饮酒量,定期监测肝脏状况;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则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和血糖,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接触化学致癌物的职业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减少与致癌物的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