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咳嗽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呼吸道引发,有咳嗽特点及伴随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非药物干预有一般护理、饮食调整、环境调节,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分止咳、祛痰、抗感染等药物,需综合因素采取合适措施缓解症状促康复。
引发原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并致咳,流感病毒感染时,病毒侵袭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刺激呼吸道感受器,导致咳嗽反射。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损,黏液分泌增加,同时炎症介质释放,如组胺等,进一步刺激咳嗽感受器引发咳嗽。
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呼吸道,细菌在呼吸道繁殖,引发炎症,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释放炎症因子,刺激呼吸道产生咳嗽。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部炎症导致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刺激气道引起咳嗽。
症状表现
咳嗽特点: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干咳时无明显痰液咳出,咳痰时痰液性质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差异,细菌感染时可能咳出黄脓痰,病毒感染时多为白色黏液痰。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可能低热,重度感染可出现高热;还可能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咳嗽时可能还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听诊肺部,了解呼吸音情况,有无干湿啰音等异常。如肺炎患者听诊可闻及肺部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细菌培养,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流感病毒感染。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对于判断肺部感染的部位、程度等有重要价值,如肺炎患者胸部X线可显示肺部炎症浸润影。
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护理
休息:患者需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睡眠时间。成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建议7-8小时以上的睡眠。
多饮水:多喝水可以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有助于痰液排出。成人每天饮水量建议1500-2000毫升,儿童根据年龄不同饮水量有所差异,一般幼儿1000毫升左右,学龄儿童1500毫升左右,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
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例如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食用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症状。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室内环境的整洁,定期通风换气。如果空气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呼吸道感染咳嗽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如咳嗽是否加重、有无呼吸急促、发热是否持续不退等。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上述的休息、多饮水等。同时,儿童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根据儿童的年龄提供合适的食物,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咳嗽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等。老年人咳嗽反射可能相对减弱,排痰能力较差,要注意帮助老年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孕妇:孕妇呼吸道感染咳嗽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基础,如尽量通过休息、多饮水等缓解症状。如果病情需要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药物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需谨慎,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当。
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可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抗感染药物: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药物,如病毒感染一般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注意药物过敏等情况)。
呼吸道感染咳嗽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措施,以缓解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