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身上起疱疹可能由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如接触性皮炎)引起。需做好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和环境护理,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症状或疱疹有感染迹象要及时就医,针对不同病因遵医嘱处理,新生儿和婴幼儿有不同特殊考虑,要根据具体情况护理和诊治。
一、可能的原因
(一)病毒感染相关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对于婴幼儿,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可引起疱疹性龈口炎,表现为口腔黏膜、口唇周围出现疱疹。多因密切接触感染源,如与已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成人亲吻等。新生儿也可能通过产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出现皮肤、口腔、眼部等多部位的疱疹,病情相对严重,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新生儿可在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引起生殖器疱疹相关的皮肤疱疹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嗜睡等全身症状。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宝宝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会患水痘,全身会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先从头皮、面部开始,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宝宝接触到水痘患者的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用具后容易感染。
(二)其他病原体感染
1.肠道病毒感染:
如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但婴幼儿也可发病。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宝宝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后易感染。
(三)非感染性因素
1.接触性皮炎:
宝宝皮肤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如化纤衣物、某些洗涤剂等,可引起接触部位的过敏反应,出现红斑、丘疹、疱疹等皮疹,伴有瘙痒。如果宝宝搔抓,可能导致疱疹破裂继发感染。
二、应对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皮肤护理: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轻柔擦拭皮肤。对于疱疹部位,避免宝宝搔抓,可给宝宝剪短指甲,必要时给宝宝戴上棉质手套,防止疱疹破裂引起感染。如果疱疹破裂,可使用碘伏等进行局部消毒,预防感染。
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疱疹的摩擦。
2.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50%-60%为宜。避免宝宝处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过热可能加重皮肤不适,过冷可能导致宝宝身体不适影响恢复。
(二)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情况:
如果宝宝身上疱疹伴有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持续较长时间等)、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带宝宝就医。因为新生儿感染疱疹病毒病情变化快,一旦出现异常需尽快诊治;对于水痘患儿,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加重等,可能提示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当疱疹部位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时,也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感染等治疗。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需遵医嘱)
1.病毒感染相关: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如果是轻症,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保持局部清洁等。但对于新生儿严重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方案,因为药物使用需考虑宝宝的年龄、体重等因素。
2.接触性皮炎:
首先要脱离过敏原,如更换可疑的化纤衣物等。然后根据皮疹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如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要考虑宝宝皮肤薄嫩等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宝宝的药物。
三、不同年龄宝宝的特殊考虑
(一)新生儿
1.新生儿身上起疱疹需高度重视,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脆弱,感染后易扩散。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疱疹,应立即送往新生儿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病毒学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
(二)婴幼儿(1-3岁)
1.此阶段宝宝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接触外界物质增多,更易接触到过敏原或感染源。在护理上要更加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当出现疱疹时,要更细致地护理皮肤,避免宝宝因瘙痒而过度搔抓。同时,要关注宝宝的饮食和精神状态,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总之,宝宝身上起疱疹原因较多,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就医诊治,同时要充分考虑宝宝的年龄等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