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牙菌斑牙结石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营养不良、药物因素。局部因素中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因未及时清除刺激牙龈,食物嵌塞因牙缝大等致食物滞留刺激,不良修复体因不合适摩擦刺激;全身因素中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差、白血病等患者因疾病本身、营养不良者因缺乏维生素等、服用特定药物者因药物作用均可引发牙龈肿痛。
一、局部因素
(一)牙菌斑、牙结石堆积
1.成因: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细菌、唾液等成分组成,若未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牙龈肿痛。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牙菌斑和牙结石更容易堆积。
2.年龄性别差异: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群更易出现。
3.生活方式影响:不爱刷牙、很少使用牙线清洁牙齿的人,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风险高。
4.病史关联:本身有牙周炎等牙周疾病病史的人,更易因牙菌斑、牙结石堆积诱发牙龈肿痛。
(二)食物嵌塞
1.成因:牙缝过大、牙齿排列不整齐等情况易导致食物嵌塞,食物残渣长期滞留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发炎肿痛。比如牙齿拥挤的人,进食后食物易嵌塞在牙缝中。
2.年龄性别差异: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牙齿排列不齐的人群更易出现。
3.生活方式影响:进食后不及时清理牙齿的生活方式会增加食物嵌塞导致牙龈肿痛的风险。
4.病史关联:有牙齿排列不齐等牙齿形态异常病史的人,更易发生食物嵌塞进而牙龈肿痛。
(三)不良修复体
1.成因:假牙、补牙材料等修复体不合适,如边缘不贴合、形态不佳等,会不断摩擦、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肿痛。
2.年龄性别差异:佩戴假牙的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无明显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佩戴假牙后未正确护理、定期检查的生活方式,会增加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龈的风险。
4.病史关联:有过口腔修复治疗病史的人,若修复体不合适,易出现牙龈肿痛。
二、全身因素
(一)内分泌紊乱
1.成因:如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诱发牙龈炎症肿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也易出现牙龈肿痛。
2.年龄性别差异:妊娠期女性主要是育龄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妊娠期内分泌变化更显著。
3.生活方式影响:妊娠期女性若口腔卫生护理不当,更易因内分泌变化出现牙龈肿痛;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不规律服药等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糖波动,增加牙龈肿痛风险。
4.病史关联:有糖尿病病史、处于妊娠期的人群,更易因内分泌紊乱出现牙龈肿痛。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成因:像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同时白细胞浸润牙龈组织,易引起牙龈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也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肿痛。
2.年龄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白血病在儿童、青少年中也有发病可能。
3.生活方式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本身疾病状态下,身体抵抗力低,若不注意口腔卫生,会加重牙龈肿痛情况。
4.病史关联: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更易因疾病本身导致牙龈肿痛。
(三)营养不良
1.成因:缺乏维生素C时,会导致牙龈变得脆弱,容易出血、肿胀、疼痛;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等,也会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增加牙龈炎症发生的几率。
2.年龄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青少年若挑食、偏食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牙龈肿痛。
3.生活方式影响:饮食不均衡、挑食、节食等生活方式易导致营养不良,增加牙龈肿痛风险。
4.病史关联:本身有营养不良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人,更易出现牙龈肿痛。
(四)药物因素
1.成因: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进而导致牙龈肿痛,如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长期服用可能会使牙龈纤维增生、肿胀。
2.年龄性别差异:服用相关药物的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无明显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服用特定药物且不关注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药物性牙龈肿痛的风险。
4.病史关联: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牙龈增生药物病史的人,易出现牙龈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