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有明显足弓,能缓冲震荡、保护血管神经,运动中传递缓冲力量、维持生物力学平衡,其形成与生长发育、遗传及正常肌肉韧带骨骼发育有关;扁平足足弓低平或消失,非负重时足底内侧凹陷消失,负重时更明显,运动易疲劳疼痛,打破生物力学平衡致下肢力线异常,产生与先天、后天因素相关,短期致足部不适,长期增加损伤风险及引发其他关节问题,儿童扁平足还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一、解剖结构方面
(一)足弓情况
正常足具有明显的足弓,包括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和内侧3个跖骨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成;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足弓能起到缓冲震荡、保护足底血管神经等作用。例如在行走或跑步时,足弓可分散身体重量带来的压力,使足底与地面接触时能更均匀地受力。
扁平足则是足弓低平或消失,足的内侧纵弓塌陷,足底基本变平。对于儿童来说,婴幼儿时期足弓尚未完全发育,可能看起来有生理性扁平,但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形成足弓;而病理性扁平足可能是由于足骨、韧带、肌肉等结构异常导致足弓无法正常形成或维持。
二、外观表现方面
(一)正常足
正常足在非负重状态下也能看到有一定的足弓形态,负重时足弓结构能正常发挥作用来维持身体平衡。从外观上看,足底内侧有正常的凹陷。
(二)扁平足
扁平足在非负重时足底内侧凹陷消失,足底几乎完全贴附地面;负重时这种扁平的表现可能更加明显,足底内侧可能会有肿胀等情况,外观上足底呈现出宽阔的状态。
三、功能方面
(一)运动功能
正常足:在运动中能有效地传递和缓冲力量,帮助人体稳定地行走、奔跑、跳跃等。例如在跑步时,正常足的足弓能将脚部与地面接触时的冲击力分散,使身体各部位受力均匀,有助于维持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正常足都能适应相应的运动需求,儿童正常足能随着生长发育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成年人正常足能支持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等。
扁平足:由于足弓的缓冲和支撑功能减弱,在运动时更容易出现疲劳、疼痛等情况。比如长时间行走或跑步后,扁平足者可能会感到足底、足跟、小腿等部位酸痛。儿童扁平足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发展,导致运动时姿势异常等;成年人扁平足如果从事需要大量行走或站立的工作,更容易出现足部及下肢的疲劳性损伤。
(二)生物力学方面
正常足:在人体站立和行走时,能维持良好的生物力学平衡,保证下肢、骨盆乃至脊柱的力线正常。例如正常足的力线能使身体的重力均匀地分布在双足,进而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扁平足:会打破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导致下肢力线异常,可能引起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腰部的生物力学改变。长期的生物力学异常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膝关节疼痛(因为力线改变使膝关节受力不均)、髋关节磨损加速等。对于儿童扁平足,还可能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侧弯等问题的风险增加。
四、产生原因方面
(一)正常足
正常足的形成是基于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胎儿时期足部开始初步发育,出生后随着婴儿的站立、行走等活动逐渐塑造出正常的足弓结构。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家族中正常足的比例较高,个体出现正常足的概率相对较大;同时,正常的肌肉、韧带和骨骼发育是形成正常足弓的基础。
(二)扁平足
先天性因素:如足骨先天畸形,像副舟骨、跟骨外翻等情况,会导致足弓发育异常。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扁平足的遗传倾向,后代患扁平足的风险会增加。后天因素方面,儿童时期过早站立或行走、体重过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足部肌肉力量不足、韧带松弛等,都可能引发扁平足。对于成年人,足部外伤、某些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扁平足的发生。
五、对健康影响方面
(一)正常足
正常足能保障人体正常的行走、运动等功能,对整体健康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有助于维持身体各部位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平衡,降低足部及下肢其他关节出现病变的风险。
(二)扁平足
短期影响:可能在运动或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足部疼痛、疲劳等不适,影响当下的活动体验和效率。长期影响:会增加足部其他结构如足底筋膜、韧带等损伤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下肢不同关节的过度使用和磨损,引发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腰部的慢性疼痛等问题。对于儿童扁平足,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问题,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