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肿瘤腺癌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病理类型具形成腺管等组织学特征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环境(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肥胖)、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或有轻微消化道不适,中晚期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肿块、肠梗阻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是金标准)、CT、MRI等,治疗分手术(早期根治性切除)和综合(中晚期结合化疗、靶向),老年患者需评估基础病选温和方案并加强术后护理,年轻患者要问家族史做基因检测及心理支持,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者需定期结肠镜筛查及早干预。
一、定义与组织学特征
结肠肿瘤腺癌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属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具有形成腺管或腺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是结肠上皮细胞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的结果。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结肠肿瘤腺癌发病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由于APC基因发生突变,结肠内易形成大量腺瘤性息肉,若未及时干预,息肉恶变概率显著增高;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所致,此类人群患结肠肿瘤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二)环境因素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等物质分泌,经肠道细菌作用后产生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此外,吸烟、肥胖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等途径,间接增加结肠肿瘤腺癌发病风险。
(三)肠道慢性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可导致结肠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修复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结肠肿瘤腺癌的发生几率,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结肠镜监测。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或仅有轻微消化道不适,如偶发腹痛、腹胀、大便习惯轻度改变(如排便次数略增或略减)等,易被忽视。
(二)中晚期表现
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典型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可与粪便混合;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还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以及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等,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营养及慢性失血等原因所致。
四、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结肠肿瘤腺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情况,如发现异常肿物,能直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良恶性,病理活检是确诊结肠肿瘤腺癌的金标准。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可清晰显示结肠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能发现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病灶,有助于肿瘤分期判断。
2.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在评估肿瘤侵犯肠壁深度、盆腔内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等方面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或需更精准评估盆腔病变的患者。
五、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是结肠肿瘤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早期结肠肿瘤腺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有治愈的可能。根据肿瘤部位等情况,可选择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二)综合治疗
对于中晚期结肠肿瘤腺癌,单纯手术往往难以根治,需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进展;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精准治疗,能更有针对性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六、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术后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切口恢复情况,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二)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若考虑遗传因素导致的结肠肿瘤腺癌,需进行详细的家族遗传史询问及相关基因检测,若存在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其直系亲属也需进行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年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支持,因其可能面临生育、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三)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患者
此类患者本身肠道黏膜处于易恶变的状态,更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一旦发现肠道内有异常病变,要及时进行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干预治疗,降低结肠肿瘤腺癌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