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惊厥有多种典型表现和伴随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特点不同。典型表现包括全身强直性、阵挛性、局限性抽搐;伴随表现有发热、面色改变、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婴儿期多为轻微惊厥,常见围生期损伤等病因;幼儿期高热惊厥常见,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病相关;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惊厥表现多样,需考虑颅内病变或癫痫等病因。
一、典型表现
(一)全身强直性抽搐
1.意识状态: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
2.肢体表现: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收缩,四肢伸直、僵硬,双手紧握,牙关紧闭,可伴有口唇发紫等情况。常见于儿童高热惊厥等情况,多发生于6个月-5岁儿童,与该年龄段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发热时易诱发惊厥有关,例如在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性疾病初期,体温快速上升过程中容易出现。
(二)全身阵挛性抽搐
1.意识情况:意识多为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发作时肢体出现有节律的抽动。
2.肢体动作:主要表现为四肢、面部等部位肌肉呈有规律的收缩和松弛交替,可累及全身多个肌群,抽动频率相对强直性抽搐可能稍快一些。同样常见于儿童时期,病因也可能与发热、癫痫等多种因素相关,若为癫痫导致的阵挛性抽搐,可能有家族癫痫病史等情况,在患儿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时引发。
(三)局限性抽搐
1.局部表现:仅身体某一局部发生抽搐,如一侧面部肌肉抽动、一侧肢体的抽动等,意识可能清楚,也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与抽搐起始的大脑放电部位有关,例如大脑某一局部病灶异常放电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局限性抽搐,在儿童中可能因脑部局部病变、外伤等因素引起。
二、伴随表现
(一)发热
1.与惊厥的关系:很多小孩惊厥与发热密切相关,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如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尿路感染等。一般体温多在38.5℃以上快速上升时容易诱发惊厥,这是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容易导致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在夏季儿童因肠道感染出现高热时,就可能出现伴有发热的惊厥表现。
(二)面色改变
1.面色苍白:部分患儿惊厥发作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可能与惊厥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体表血液循环减少有关,常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发作过程中。
2.面色发绀:若惊厥发作时间较长或程度较重,可能出现口唇、指甲等部位发绀,是由于呼吸不畅或缺氧导致,例如全身强直性抽搐持续时间较长时,气体交换受阻,就会出现缺氧表现,导致面色发绀。
(三)呕吐
1.发生机制:惊厥发作时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症状,尤其在颅内感染等情况导致的惊厥时较为常见,颅内压升高也可能是引发呕吐的原因之一,例如化脓性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除了有惊厥表现外,往往还伴有频繁呕吐。
(四)精神状态改变
1.嗜睡:惊厥停止后,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脑部功能的暂时紊乱或有潜在的脑部病变,例如高热惊厥缓解后,部分儿童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嗜睡表现,一般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好转,但如果嗜睡持续不缓解,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2.烦躁不安:也有部分患儿惊厥后表现为烦躁不安,可能与身体不适、脑部受到刺激等有关,例如低钙惊厥的患儿,除了有惊厥表现外,可能在发作后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改变。
三、不同年龄阶段小孩惊厥的特点
(一)婴儿期(1岁以内)
1.发作形式:多为轻微惊厥,如眼球上翻、凝视,面部局部肌肉抽动,或一侧肢体的抽动等,发作表现不典型,这与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惊厥发作时放电扩散范围相对局限有关。
2.常见病因:可能与围生期损伤、代谢紊乱(如低钙、低血糖等)、颅内感染等有关,例如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更不成熟,更容易出现惊厥相关问题,围生期有缺氧缺血史的婴儿也较易发生惊厥。
(二)幼儿期(1-3岁)
1.发作特点:此阶段高热惊厥较为常见,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性疾病相关,惊厥发作时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较为典型,意识多为短暂丧失,一般发作后恢复较快。
2.病因关联: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性疾病有关,且此阶段大脑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体温稍高就容易诱发惊厥。
(三)学龄前期及学龄期(3岁以上)
1.发作表现:惊厥表现相对多样,除了高热惊厥外,还可能出现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惊厥表现,如复杂部分性发作等,意识障碍可能相对更明显,抽搐形式也可能更复杂。
2.病因考虑:需要考虑颅内病变,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也可能与癫痫等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有关,此阶段儿童如果出现无明显发热的惊厥,需高度警惕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癫痫等情况,例如有癫痫家族史的学龄期儿童,出现惊厥时要首先排查癫痫相关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