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可初步了解一般状况,血生化检查的血清淀粉酶等可辅助判断,影像学检查的超声、CT等可观察胰腺病变及周围情况,内镜检查的胃镜等可观察相关部位,肿瘤标志物检查的CA19-9等可辅助诊断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和差异。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意义:胰腺癌患者血常规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合并感染等情况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通过血常规初步了解患者一般状况,排查是否有其他感染性因素干扰。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会随年龄变化,一般新生儿白细胞(15-20)×10/L,婴儿(11-12)×10/L,成人(4-10)×10/L等。
(二)血生化检查
1.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轻度升高,不过很多其他疾病也可导致其升高,如胰腺炎等,所以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要谨慎分析该指标变化。
2.肝功能:可了解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情况,胰腺癌若有胆道梗阻时可出现胆红素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肝功能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肝功能各项指标与成人也不同,比如儿童的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一般在7-56U/L等。
3.血糖:部分胰腺癌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这是因为胰腺癌可能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关注血糖变化与胰腺癌的关系,非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升高也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二、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胰腺疾病的常用方法,可观察胰腺大小、形态、有无占位等情况,但对于一些小的胰腺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不同体型人群超声检查效果有差异,肥胖人群可能因肠道气体等干扰影响超声对胰腺的观察。
2.内镜超声:对于胰腺小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腹部超声,能更清晰地观察胰腺实质及周围结构,尤其对胰管内病变的诊断有优势,不过内镜超声属于有创检查,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是否能耐受检查。
(二)CT检查
1.增强CT: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能帮助判断胰腺病变性质,不同年龄人群在CT检查时辐射剂量的考虑不同,儿童对辐射更敏感,需严格掌握检查适应证和辐射防护。
2.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于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与CT类似,且无辐射,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CT的补充检查,如对碘过敏的患者,MRCP可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情况,有助于发现胰胆管梗阻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等。
(三)PET-CT检查
1.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发现全身其他部位有无转移病灶,但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早期、小的胰腺病变有时也能检出,不过也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等绝对禁忌进行PET-CT检查。
三、内镜检查
(一)胃镜检查
1.意义:可观察胃内情况,同时能通过胃镜对十二指肠乳头进行观察,对于胰头癌导致的十二指肠乳头病变可直接观察并取活检等,不同年龄人群进行胃镜检查的操作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胃镜检查需选择合适的儿童胃镜,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关注儿童的耐受情况。
(二)十二指肠镜检查
1.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胰胆管情况,同时可取胆汁或胰液进行检查,还可进行活检等,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胆管炎等,对于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差、有心肺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四、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CA19-9
1.意义: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一些良性疾病如胰腺炎、胆道结石等也可导致CA19-9轻度升高,所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监测CA19-9时要考虑到良性疾病的影响,不同年龄人群CA19-9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37U/ml,但儿童的正常参考值可能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相关医学参考范围来判断。
(二)CA125、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
1.CA125:部分胰腺癌患者CA125可升高,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时也可能有不同程度变化,但单独这些标志物升高都不能确诊胰腺癌,需联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监测这些肿瘤标志物变化可能更有意义,但也要考虑到家族史相关肿瘤与胰腺癌的鉴别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