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病因涵盖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心肌炎与心包炎)、呼吸系统(肺栓塞、气胸、肺炎与胸膜炎)、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痉挛、胆道疾病)、肌肉骨骼系统(肋软骨炎、胸壁肌肉拉伤、带状疱疹);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孕妇需排除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儿童多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但需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炎;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减重)、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及深呼吸训练)、物理治疗(低强度拉伸训练、局部热敷)。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病因
1.1.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胸痛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急性胸痛病例的30%~50%。其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持续20分钟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常伴大汗、恶心、呕吐,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或T波倒置,肌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1.2.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骤,胸痛呈撕裂样剧痛,可放射至背部或腹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未控制者)风险增加3~5倍,CT血管造影可显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及真假腔形成。StanfordA型夹层需紧急手术,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
1.3.心肌炎与心包炎
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年轻人,胸痛常伴发热、乏力,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心包炎的胸痛与呼吸相关,前倾坐位可缓解,心包摩擦音是特征性体征。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积液,量超过200ml时需穿刺引流。
二、呼吸系统相关病因
2.1.肺栓塞
肺栓塞的胸痛多为胸膜性,伴呼吸困难、咯血,D-二聚体升高具有诊断价值。CT肺动脉造影(CTPA)是金标准,可显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长期卧床、肿瘤、妊娠等是高危因素,抗凝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2.2.气胸
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可见患侧呼吸音消失。胸部X线片可确诊,肺压缩超过30%需胸腔闭式引流。继发性气胸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治疗需同时处理基础疾病。
2.3.肺炎与胸膜炎
肺炎的胸痛多为局部刺痛,伴咳嗽、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胸膜炎的胸痛与呼吸相关,深吸气时加重,胸部CT可显示肺实变或胸腔积液。细菌性肺炎需使用抗生素,病毒性肺炎以支持治疗为主。
三、消化系统相关病因
3.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感,进食后加重,平卧时明显。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确诊,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治疗有效。长期反流可能引发Barrett食管,增加食管癌风险。
3.2.食管痉挛
食管痉挛的胸痛呈绞痛,可放射至背部,钡餐造影可见“螺旋状”或“串珠样”收缩。硝酸甘油或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可缓解症状,但需排除心源性胸痛。
3.3.胆道疾病
胆绞痛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伴恶心、呕吐,超声可见胆囊结石或胆管扩张。急性胆囊炎需使用抗生素,胆囊切除术是根治方法。胆心综合征需与心绞痛鉴别,心电图可辅助诊断。
四、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病因
4.1.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的胸痛位于胸骨旁,局部压痛明显,无红肿。X线片无异常,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为主,局部热敷可缓解症状。需排除肿瘤或感染性肋软骨炎。
4.2.胸壁肌肉拉伤
胸壁肌肉拉伤多见于剧烈运动后,胸痛与动作相关,局部压痛。休息、冰敷及非甾体抗炎药可促进恢复,需避免再次受伤。
4.3.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胸痛呈刺痛,沿单侧肋间神经分布,3~5天后出现红斑、水疱。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需在72小时内开始,可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老年人
老年人胸痛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晕厥,需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合并COPD或糖尿病者,症状可能被掩盖,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
5.2.孕妇
孕妇胸痛需排除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尤其是妊娠晚期或产后。D-二聚体在妊娠期可能生理性升高,需结合临床判断。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超声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5.3.儿童
儿童胸痛多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但需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及心肌炎。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是首选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六、非药物干预建议
6.1.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可降低冠心病风险30%~50%,控制血压(<140/90mmHg)及血糖(HbA1c<7%)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肥胖者(BMI>28kg/m2)需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胸痛症状。
6.2.心理干预
焦虑或抑郁可能加重胸痛,认知行为疗法(CBT)可降低胸痛发作频率。正念冥想及深呼吸训练可缓解紧张情绪,建议每日练习15~20分钟。
6.3.物理治疗
胸壁肌肉拉伤者,可进行低强度拉伸训练,避免剧烈运动。肋软骨炎患者,局部热敷(40℃~45℃,每次15~20分钟)可缓解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