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常见原因包括口腔局部因素(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牙齿外伤、不良修复体)和全身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性疾病),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应对方法包括处理口腔局部问题和全身因素相关问题,预防措施有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控制全身疾病、避免不良刺激。
一、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口腔局部因素
1.菌斑、牙石堆积
菌斑是一种不断在牙齿表面形成的生物膜,由细菌、唾液等成分组成。牙石则是菌斑矿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引起牙龈出血。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菌斑和牙石容易堆积,据相关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约70%-9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菌斑、牙石堆积情况,这些人群发生牙龈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
2.牙龈炎
牙龈炎主要是由于牙龈组织受到细菌感染等因素引发的炎症。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出血。青春期少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牙龈对局部刺激更为敏感,更容易发生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也常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
3.牙周炎
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牙龈炎症外,还会涉及牙周膜、牙槽骨等结构的破坏。牙周炎患者的牙龈会出现红肿、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等症状。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牙龈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出血情况可能会加重。
4.牙齿外伤
当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会导致牙龈损伤而引起出血。比如在运动中不慎碰撞到牙齿,或者咀嚼硬物时牙齿受伤,都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
5.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如果与牙龈组织不贴合,会对牙龈造成持续的刺激,引起牙龈炎症和出血。例如,修复体边缘不光滑,长期摩擦牙龈,就容易导致牙龈出血。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也常表现为牙龈出血,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其他症状。据统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出现牙龈出血的临床表现。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出血。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中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牙龈出血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
3.其他全身性疾病
像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导致血小板减少,进而引起牙龈出血。此外,一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等,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因为抗凝药物会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
二、牙龈出血的表现及相关人群特点
(一)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儿童
儿童牙龈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口腔卫生不良的情况,如儿童刷牙不认真,也可能出现菌斑、牙石堆积导致的牙龈出血。另外,儿童在换牙期,牙龈可能会相对敏感,也可能出现轻微的牙龈出血。对于儿童牙龈出血,家长应注意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
2.青少年
青春期青少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龈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且牙龈炎症可能较为明显。此阶段青少年应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龈炎症问题。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牙龈出血较为常见,与体内激素变化密切相关。在妊娠期,要更加注重口腔卫生,轻柔地刷牙、使用孕妇专用的口腔护理产品等,以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如果牙龈出血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口腔治疗。
4.老年人
老年人牙龈出血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口腔卫生状况差、患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同时可能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全身健康检查,控制全身疾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预防牙龈出血。
三、牙龈出血的应对及预防措施
(一)应对方法
1.口腔局部问题的应对
如果是菌斑、牙石堆积引起的牙龈出血,应及时进行洗牙治疗,清除菌斑和牙石,消除牙龈的炎症。对于牙龈炎患者,在洗牙后还可能需要局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等。如果是牙齿外伤导致的牙龈出血,应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外伤可进行局部消毒等处理,严重外伤则需要到口腔科进一步就诊。
2.全身因素相关问题的应对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的血液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措施。内分泌紊乱相关的牙龈出血,如妊娠期牙龈炎,需要在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维持激素水平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口腔局部的护理和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治疗原发疾病来改善凝血功能。
(二)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同时,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清除食物残渣和菌斑。儿童应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幼年时期就开始重视口腔健康。
2.定期口腔检查
成年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青少年、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检查频率。通过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口腔问题,如菌斑、牙石、牙龈炎等,及时进行处理,预防牙龈出血的发生。
3.控制全身疾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
4.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减少对牙龈的机械刺激和热刺激。同时,避免长期服用可能引起牙龈出血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观察口腔情况,出现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