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包炎)、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气胸、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胆囊炎胆石症)及其他原因(如神经官能症、肋软骨炎、颈椎病)。不同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人群特点和胸痛相关表现,如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气胸起病急骤,突然一侧胸痛等。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例如,长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因素促使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随着病情进展,斑块可能破裂引发血栓,进一步加重血管堵塞。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或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急性心肌梗死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急,胸痛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凶险,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三)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有关,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室扩张。
人群特点: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逐渐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也可出现胸痛,多为隐痛或胀痛。
2.肥厚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
人群特点:多见于青少年及运动员,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主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胸痛多在活动时发生,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缺血等有关。
(四)心包炎
1.发病机制: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可由感染(如病毒、细菌、结核杆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引起。
2.人群特点:不同病因导致的心包炎人群分布不同,感染性心包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心包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胸痛特点为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疼痛性质多样,可呈刺痛、钝痛或牵拉痛,与呼吸、体位有关,深呼吸、咳嗽或卧位时加重,坐位或前倾位减轻。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一)胸膜炎
1.发病机制:胸膜炎症,可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引起。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感染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壮年,自身免疫性胸膜炎和恶性胸膜炎可见于不同年龄段。胸痛为胸膜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部位多在患侧胸部,呈尖锐刺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二)气胸
1.发病机制:因肺部组织或脏层胸膜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分为自发性气胸和外伤性气胸等,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男性,继发性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
2.人群特点:原发性气胸多见于青少年,继发性气胸可见于各年龄段有基础肺疾病者。起病急骤,突然出现一侧胸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张力性气胸可危及生命。
(三)肺炎
1.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肺部引起炎症。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肺炎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为胸部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常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症状有所差异。
三、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食管反流病
1.发病机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肥胖、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人群易患。主要症状为烧心和反流,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类似心绞痛,常于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二)食管裂孔疝
1.发病机制: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
2.人群特点: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女性多于男性。胸痛是其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样,可呈灼痛、隐痛、胀痛等,疼痛与进食有关,可在进食后加重,也可伴有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
(三)胆囊炎、胆石症
1.发病机制: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胆囊炎,胆道结石可刺激胆囊或胆管引起疼痛。
2.人群特点: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肥胖、高脂饮食者易患。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部或背部,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样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易加重。
四、其他原因
(一)神经官能症
1.发病机制:与精神因素、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胸痛等症状。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因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诱发。胸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隐痛等,可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等多种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症状可因注意力转移而减轻。
(二)肋软骨炎
1.发病机制: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等有关;感染性肋软骨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2.人群特点: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胸痛部位多在胸骨旁第2-4肋软骨处,局部可有肿胀、压痛,疼痛可放射至胸背部,活动、咳嗽或上肢活动时疼痛加重。
(三)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退变导致神经根、脊髓等受到压迫,可引起牵涉性胸痛。
2.人群特点: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胸痛多为单侧,可伴有上肢麻木、无力、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与颈部姿势有关,颈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