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原因包括穿刺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针损伤、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和个体自身因素(脊柱本身基础状况如退变、解剖变异,体质因素如痛觉敏感性、术后恢复能力);相关检查及评估有体格检查(脊柱局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MRI);处理方法有一般对症处理(休息、局部热敷、药物辅助)和针对病因处理;预防措施包括提高穿刺操作水平、评估患者个体情况(术前了解脊柱情况、评估凝血功能)、术后护理注意。
一、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原因
(一)穿刺操作相关因素
1.穿刺针损伤:剖腹产麻醉通常采用椎管内麻醉,如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等,需要通过穿刺针穿过脊柱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结构到达椎管内。在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韧带和周围的软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对于一些穿刺技术不够熟练的操作人员,或者患者脊柱解剖结构存在变异的情况下,穿刺针损伤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起脊柱痛。例如,有研究表明,椎管内麻醉的穿刺操作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这些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等,进而导致疼痛。
2.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引起局部出血,血液积聚形成血肿,血肿会刺激周围的神经、韧带等组织,导致脊柱区域出现疼痛。不同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发生穿刺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更易出现麻醉后脊柱痛。
(二)个体自身因素
1.脊柱本身的基础状况
脊柱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没有进行剖腹产麻醉,部分女性脊柱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如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在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更容易诱发脊柱痛。对于年龄较大的产妇,这种脊柱退变的基础可能使得穿刺后的疼痛反应更为明显。
脊柱解剖变异:每个人的脊柱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棘突的形态、椎间隙的宽窄等。如果存在脊柱解剖变异,穿刺时可能需要调整穿刺路径或力度,这会增加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导致麻醉后脊柱痛的发生。例如,有的患者椎间隙较窄,穿刺时操作难度增加,对组织的损伤概率增大,进而引发疼痛。
2.体质因素
痛觉敏感性:不同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一些痛觉敏感性较高的产妇,在剖腹产麻醉后,即使穿刺损伤等情况较轻,也更容易感觉到脊柱痛。这与个体的神经传导特性等因素有关,痛觉敏感性高的人,对组织损伤等刺激产生的疼痛感知更为强烈。
术后恢复能力:产妇的身体恢复能力也会影响麻醉后脊柱痛的情况。例如,本身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的产妇,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差,穿刺损伤后炎症反应消退较慢,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二、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相关检查及评估
(一)体格检查
1.脊柱局部检查:医生会检查脊柱穿刺部位及周围区域,观察是否有红肿、压痛、皮下淤血等情况。通过触摸棘突、椎旁肌肉等部位,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的压痛区域,初步了解疼痛的部位和可能涉及的组织。例如,如果在棘突间有明显压痛,提示可能是棘间韧带等结构受损。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等,以排除穿刺操作是否损伤神经导致神经源性疼痛。比如,检查患者下肢的肌力、皮肤感觉减退等情况,如果出现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相关问题。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评估穿刺部位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血肿形成等。超声能够实时观察软组织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穿刺后局部小的血肿等有一定帮助。例如,通过超声可以看到穿刺部位周围是否有液性暗区,提示可能存在出血形成的血肿。
2.X线检查:一般在穿刺后一段时间进行,主要用于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是否存在明显异常,如骨折等情况。虽然椎管内麻醉穿刺导致脊柱骨折的情况较少见,但X线可以排除一些严重的骨骼结构异常导致的脊柱痛。不过,X线对于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显示不敏感。
3.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椎管内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情况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的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穿刺后神经根损伤、韧带撕裂、血肿等有重要价值。例如,MRI能够发现细微的韧带损伤、神经根周围的水肿等情况,从而明确疼痛的原因。
三、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的处理及预防
(一)处理方法
1.一般对症处理
休息:产妇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脊柱部位,减少对穿刺损伤部位的刺激,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例如,建议采取平卧休息为主的方式,减少弯腰、扭转脊柱等动作。
局部热敷:在穿刺部位无明显出血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一般可以使用温毛巾等进行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时间约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药物辅助: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但需考虑对产妇哺乳等情况的影响)来缓解疼痛。不过,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要兼顾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2.针对病因的处理
如果是穿刺针损伤导致的轻度软组织损伤:随着时间推移,一般通过休息、局部理疗等,损伤组织会逐渐修复,疼痛也会逐渐缓解。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可明显改善。
如果存在血肿等情况:较小的血肿可能会自行吸收,可继续观察并采取上述一般对症处理措施。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如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血肿穿刺抽吸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二)预防措施
1.提高穿刺操作水平:麻醉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熟练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过程中对脊柱周围组织的损伤。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精准的穿刺技巧,降低穿刺相关的组织损伤发生率,从而减少麻醉后脊柱痛的发生。
2.评估患者个体情况
术前详细了解脊柱情况:在进行剖腹产麻醉前,详细询问产妇的脊柱病史、既往是否有脊柱相关疾病等情况。对于有脊柱退变、解剖变异等情况的产妇,提前做好穿刺方案的评估和准备,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降低穿刺风险。
评估凝血功能:术前检查产妇的凝血功能,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或采取相应的凝血纠正措施后再进行麻醉操作,减少穿刺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风险。
3.术后护理注意:术后密切观察产妇脊柱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指导产妇正确的休息姿势和活动方式,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脊柱痛的发生风险。例如,告知产妇在休息时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避免长时间侧卧或扭曲身体等不良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