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手术可能引发肠梗阻,其机制包括手术创伤致肠道炎症、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术后粘连;临床表现有腹痛(高位多在上腹、低位在下腹,绞窄性为持续剧痛)、呕吐(高位早频、低位晚且后期粪样、绞窄性血性)、腹胀(低位及麻痹性显著)、停止排气排便;诊断靠腹部X线平片(见积气、液平面)和CT(更清晰显示肠道情况);预防需手术规范、早期活动、胃肠减压;处理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和手术(解除梗阻、处理坏死肠管等),不同患者需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
一、宫颈癌手术导致肠梗阻的可能机制
1.手术创伤相关因素
宫颈癌手术范围较广,可能涉及盆腔内多个器官的操作,如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等。手术过程中对肠道的直接牵拉、挤压以及组织的分离、切断等操作会引起肠道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肠道水肿,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例如,研究发现,手术创伤后肠道组织中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释放增加,这些介质会使肠道平滑肌痉挛,同时加重肠道黏膜的水肿,进而影响肠道的推进性蠕动。
手术中肠管的暴露时间较长,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当肠管被牵拉、压迫时间过长后,恢复血供时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等损伤性物质,损伤肠黏膜屏障,引起肠道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梗阻发生的风险。
2.术后粘连因素
宫颈癌术后肠道粘连是导致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手术创面会渗出纤维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会促进肠管之间、肠管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形成。尤其是盆腔内的手术操作,肠道与盆腔内其他组织(如子宫残端、盆壁等)容易发生粘连。粘连可能会使肠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肠管扭曲、狭窄等。一般在术后数周甚至数月后可能逐渐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生机制是粘连的肠管部分或完全阻碍了肠内容物的通过。例如,有研究统计,妇科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而宫颈癌手术由于盆腔操作复杂,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二、宫颈癌手术引起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腹痛
多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引起。疼痛部位与梗阻部位有关,若为高位肠梗阻,疼痛多在上腹部;低位肠梗阻则疼痛多在下腹部。在腹痛发作时,患者可自觉腹内有“气块”在窜动,并可看到或摸到肠型和蠕动波。例如,高位小肠梗阻时,患者上腹部疼痛明显,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则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同时可伴有腰背部放射痛等。这是因为肠管缺血坏死,神经受到刺激所致。
2.呕吐
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例如,梗阻发生在空肠上段时,呕吐物除了胃液、十二指肠液外,还可能含有胆汁。
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呈粪样,这是因为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细菌分解产生臭味。绞窄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可呈血性或棕褐色液体。
3.腹胀
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显著,遍及全腹。腹部视诊可见腹部膨隆,触诊时可感觉到肠管胀气的柔韧感。
4.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腔内仍残留的气体和粪便,可能会有少量排气排便,但这并不意味着肠梗阻已经缓解。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排出血性黏液样便。
三、宫颈癌手术引起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在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出肠腔内积气、多个液平面等典型的肠梗阻征象。立位X线平片可见肠管内有多个高低不等的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卧位X线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的程度和部位等。例如,当看到肠管明显扩张,伴有多个气液平面时,高度提示肠梗阻的存在。
腹部CT检查:对于诊断宫颈癌术后肠梗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肠壁的厚度、有无肠管坏死、粘连的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能够发现肠管的局部狭窄、肠壁的水肿增厚以及是否存在腹腔内的积液等情况,有助于鉴别是单纯性肠梗阻还是绞窄性肠梗阻。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情况有重要价值,因为绞窄性肠梗阻在CT上可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管积血等征象。
四、宫颈癌手术引起肠梗阻的预防及处理
1.预防措施
手术操作规范:手术中应尽量轻柔操作肠道,减少对肠道的牵拉和挤压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肠管暴露。在进行盆腔操作时,要注意保护肠道,减少手术创面的渗出,可使用可吸收的防粘连材料等,以降低术后粘连的发生风险。例如,在缝合盆腔创面时,注意避免肠道组织被误缝入,同时在创面处理上采用合理的方法减少纤维素的渗出。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在床上翻身、四肢活动等,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一般术后24-48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可开始协助患者在床上坐起、床边站立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活动开始时间,但也要在医生评估后尽早进行适度活动。
胃肠减压:术后合理应用胃肠减压,可减轻肠道的积气、积液,降低肠道内压力,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肠梗阻的发生。通过胃肠减压装置将胃内及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少肠管扩张,缓解腹胀等症状。
2.处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同时,可通过中药灌肠等方法促进肠道蠕动恢复,例如使用具有通里攻下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灌肠,促进肠管蠕动,缓解梗阻症状。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是否缓解,腹部体征是否有改善等。如果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绞窄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以及怀疑有肠管坏死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的通畅。例如,对于粘连性肠梗阻,可进行粘连松解术;对于肠管坏死的情况,则需要进行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探查肠道情况,处理病变肠管,同时要注意防止再次粘连的发生。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在处理宫颈癌手术引起的肠梗阻时需要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低,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年轻患者一般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在治疗肠梗阻的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基础疾病加重影响肠梗阻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女性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手术和肠梗阻的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