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心电图可揭示P波改变、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顺钟向转位、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关键特征,反映右心负荷过重及结构改变。

1.P波改变
肺心病患者的P波改变多表现为“肺型P波”,通常在Ⅱ、Ⅲ、aVF导联最为明显,特点是P波振幅增高,超过0.25mV,且时限正常。这是因肺心病导致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房长期负荷过重、心肌肥厚扩张,心房除极向量增强所致。该改变是右心受累的早期信号之一,可辅助判断右心房功能状态,为肺心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电轴右偏
电轴右偏是肺心病心电图的常见特征,指心电轴偏离正常范围(0°-90°),偏向右侧,通常超过+90°,严重时可达到+180°。其形成与肺动脉高压引发的右心室肥厚、心脏位置顺时针旋转有关,导致心脏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向右偏移。通过心电轴测量发现右偏,结合临床症状,能初步提示右心负荷增加,助力肺心病的病情评估。
3.右心室肥大
右心室肥大在心电图上有多种表现,如V1导联R波增高、R/S比值大于1,V5导联R/S比值小于1,同时可能伴随V1导联ST-T段压低、T波倒置。这是由于肺心病患者长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持续承受过高压力,心肌细胞代偿性增生、肥厚,导致心肌除极向量增强。该特征直接反映右心结构改变,是判断肺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4.顺钟向转位
顺钟向转位表现为胸导联上QRS波群形态的位置变化,即正常在V3、V4导联出现的RS波型,移至V5、V6导联,而V1、V2导联则呈现出更早期的rS波型。这种改变是因肺心病导致右心室扩大,使心脏沿其长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心脏前壁的右心室心肌在胸导联上的投影范围扩大。顺钟向转位常与右心室肥大伴随出现,进一步印证右心负荷过重的情况。
5.右束支传导阻滞
肺心病患者多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呈rsR'型,R'波宽钝,V5、V6导联出现宽钝的S波,QRS波群时限通常不超过0.12秒。其发生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扩张,牵拉或压迫右束支,使其传导功能受损。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右心结构改变已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可作为肺心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