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心衰在定义与病程、症状表现、体征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上均有区别,急性心衰病程短、起病急骤,有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等表现,肺部有广泛湿啰音等体征,胸部X线等有相应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慢性心衰病程长、呈慢性进展,有呼吸困难等相应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等有相应表现,老年人等更易患,与多种因素相关。
急性心衰: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短,起病急骤。
慢性心衰: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程较长,呈慢性进展过程。
症状表现
急性心衰:主要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30-5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持续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等。
慢性心衰: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初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进而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还可有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心慌等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和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征有水肿(始于身体低垂部位,呈对称性、可压陷性)、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体征特点
急性心衰:肺部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慢性心衰:左心衰竭者肺部湿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右心衰竭者可有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等。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急性心衰: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表现,如肺门血管影增强,KerleyB线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BNP(脑钠肽)及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显著升高。
慢性心衰: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影增大,肺淤血等表现,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BNP及NT-proBNP水平呈慢性升高趋势,但急性加重时可显著升高。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年龄:老年人发生慢性心衰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而急性心衰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年轻人可能因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脏事件诱发。女性在围绝经期后慢性心衰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增加,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诱发心衰相关问题。
生活方式: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酗酒、过度劳累等,在年轻人中可能诱发急性心衰,而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不佳,会逐渐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老年人若有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重慢性心衰的进展。
病史:有明确心脏病史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病史,更易发生急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往往有急性心脏事件的诱因,如急性心肌缺血加重、严重心律失常等;慢性心衰多是在原有心脏基础病变基础上,逐渐出现心功能减退的过程。特殊人群如孕妇有心肌病等基础病史时,发生心衰的风险和表现也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脏功能变化及相关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