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可从多方面调整改善,包括调整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做好睡前准备、针对疾病或心理因素干预,不同年龄段儿童及有基础疾病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婴儿期注意安全,有基础疾病儿童需格外留意相关情况。
一、睡眠环境调整
儿童睡眠障碍首先可从睡眠环境入手进行调整。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0-25℃左右)、光线柔和的睡眠空间。例如,选择质地柔软、大小合适的床垫和被褥,避免过于嘈杂的环境干扰儿童入睡,窗帘可选择遮光性好的,以保证夜间睡眠时环境黑暗,利于褪黑素分泌,促进睡眠。
二、建立规律作息
固定bedtime和wake-uptime: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让儿童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应保持相对规律的作息。这样有助于调整儿童的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儿童所需睡眠时间不同,婴儿期(0-12个月)每天需要12-16小时睡眠;幼儿期(1-3岁)需要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3-6岁)需要10-13小时;学龄儿童(6-12岁)需要9-12小时;青少年(13-18岁)需要8-10小时。通过规律作息,让儿童的身体和大脑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
三、睡前准备
避免刺激活动:在睡前1-2小时内,应避免儿童进行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电子游戏等。可以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柔的音乐、讲温馨的故事等。例如,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有助于儿童放松身心,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为入睡做好准备;讲故事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让其情绪稳定,进入睡眠准备状态。
控制饮食:睡前不宜让儿童吃得过饱或饥饿,也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可乐等。过饱可能会导致儿童肠胃不适,影响睡眠;饥饿则可能使儿童因为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睡;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干扰睡眠。可以在睡前1-2小时适量饮用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
四、针对疾病或其他因素干预
处理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如果儿童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相关的睡眠障碍,如腺样体肥大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等治疗干预。例如,腺样体肥大导致儿童睡眠时呼吸道梗阻,引起睡眠障碍,通过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后,儿童的睡眠呼吸暂停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睡眠质量也会提高。
应对心理因素: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睡眠障碍的儿童,如焦虑、紧张等,家长要多与儿童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安抚、陪伴等方式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比如,儿童因为即将面临新的环境(如入学等)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睡眠,家长可以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状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儿童:婴儿的睡眠护理要特别注意安全,如避免使用过软的被褥,防止窒息风险;在调整作息时要逐步进行,不能过于激进,因为婴儿的生物钟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且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睡眠反应。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患有如哮喘等基础疾病,在调整睡眠环境和作息时要格外注意。例如,哮喘儿童要保持睡眠环境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且在调整作息过程中要关注其呼吸状况,防止因作息改变诱发哮喘发作影响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