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检查包括查体、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查体包括视诊观察乳房外观及相关异常情况,触诊了解有无肿块等;影像学检查有乳腺超声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及肿块、乳腺X线摄影能发现微小钙化灶、乳腺磁共振成像对微小病灶检出敏感且适用于高危人群;病理检查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空心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分别有不同特点及适用情况。
触诊:检查者用手指掌面循序轻按乳房,了解有无肿块、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不同年龄段乳房组织密度不同,年轻女性乳房腺体较致密,触诊时可能感觉相对韧实,随着年龄增长,脂肪组织增多,乳房质地相对柔软;男性乳房触诊主要是排查异常肿块,因为男性也有患乳腺癌的可能;有乳腺增生病史的人群触诊时需更细致,因为增生可能与乳腺癌表现相似易混淆。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及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能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因年轻女性和有乳腺增生等情况常为致密型乳腺)检查更有优势,可多次重复检查,无辐射。超声检查可发现直径在1cm左右的肿块,但对于微小钙化显示不如钼靶。
乳腺X线摄影(钼靶):能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对检出乳腺内的钙化灶有独特优势,但对致密型乳腺的病变显示不如超声。适合40岁以上女性定期筛查,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逐渐趋向致密型向脂肪型转变,钼靶检查的有效性相对提高;有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风险因素(如曾接受过胸部放疗等)的人群需谨慎选择钼靶检查,因为电离辐射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有乳腺植入物的女性,钼靶检查可能受植入物影响,需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微小病灶的检出敏感性高于超声和钼靶,特别是对多中心、多病灶的乳腺癌以及假体植入乳房的检查有优势。对于高危人群(如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但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该项检查。
病理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细针抽取肿块内的细胞进行涂片检查,可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但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对于触及的可疑肿块可采用,尤其适用于不能明确性质的肿块初步筛选;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需谨慎,以免穿刺后出血不止;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空心针穿刺活检:取得的组织量相对较多,可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肿块的良恶性。准确性较高,但有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对于超声或钼靶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选择,对于乳房皮肤有感染、破溃等情况可能影响操作;穿刺后需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红肿等情况。
手术切除活检:将肿块完整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块的性质、病理类型等,但属于有创检查,有手术切口感染、瘢痕形成等风险。对于通过其他检查高度怀疑恶性的肿块,或经过前面检查不能明确性质的较大肿块,可考虑手术切除活检;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等不适合手术的人群不能采用该方法;手术前后需遵循相应的术前术后护理要求,如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手术耐受性,术后需注意切口护理、观察患侧上肢血液循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