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心肌炎是起病急骤、病情严重的心肌炎症性疾病,由病毒感染等致心肌急性弥漫性炎症病变,有特定病因、多样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高级生命支持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部分可存活恢复,部分留后遗症,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病因
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以通过免疫反应引发心肌的炎症损伤。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暴发性心肌炎,起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随后迅速出现严重的心脏相关症状,如严重乏力、胸闷、心悸、头晕,甚至出现晕厥、休克等表现。成人也可发病,症状类似,但可能因个体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性别差异体现: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在患病后的病情进展和耐受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关联: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病毒从而增加患暴发性心肌炎的风险。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使病毒更易侵袭心肌。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机体对心肌炎症的反应,增加暴发性心肌炎发病的可能性或影响病情严重程度。
早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患者猝死。
2.体征表现
可发现心率异常,可能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升高,这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会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标本检测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
2.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表现,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等。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室壁运动减弱、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2.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毒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心肌保护治疗:使用维生素C等药物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
抗休克治疗:对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
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使用胺碘酮等,但需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指征和剂量等。
3.高级生命支持:对于出现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五、预后情况
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存活并恢复,然而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心肌损害等后遗症,影响心脏功能。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在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