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心电图表现多样,有ST段改变(包括ST段压低、ST段抬高)和T波改变(包括T波倒置、T波低平),这些心电图表现对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不能仅依据心电图表现确诊,还需进一步做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明确诊断。
ST段改变:
ST段压低:大多数患者可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室复极异常,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缺血时ST段压低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例如,在劳力负荷增加时,原本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供血,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加重,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进一步压低。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往往更为复杂,ST段压低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但本质都是心肌缺血的电生理反映。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饮食等)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更容易出现ST段压低的心电图改变。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时ST段压低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活动程度。
ST段抬高:少数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多见于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突然狭窄或闭塞,使心肌急性缺血,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变异型心绞痛中ST段抬高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有所不同,不过ST段抬高的基本电生理机制是相同的。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时,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痉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但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依然是ST段的异常抬高。
T波改变:
T波倒置:常见T波倒置,可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T波倒置反映心肌缺血时心室复极的改变,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T波倒置。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T波倒置的程度和范围可能随心肌缺血的程度变化而变化。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心肌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时T波倒置的表现可能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有所不同,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等因素会影响心室复极过程,进而影响T波的形态。年轻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时T波倒置的情况可能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其机制与其他人群类似,都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复极异常。
T波低平:也可出现T波低平,低平的程度不一。T波低平同样是心肌缺血时心室复极异常的表现,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等情况可导致T波低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T波低平的临床意义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T波低平可能提示多支血管病变的心肌缺血情况;儿童一般较少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特殊病史,出现T波低平则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其心电图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病史。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对于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心电图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不能仅依据心电图表现确诊,还需进一步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