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致心脏结构形成异常、心脏瓣膜病致瓣膜功能异常影响血流引发)、心肌病变(冠心病致心肌供血不足、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因不同因素致心肌改变引发)、全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致心肌代谢和电活动异常、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肌电活动引发)及其他因素(药物影响、精神因素、感染等引发)。
心脏瓣膜病:像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或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等,会影响心脏瓣膜的正常开闭功能,使心脏内血流出现异常湍流等情况,影响心肌的电活动稳定性,引发心律失常。比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可能导致心房扩大,进而诱发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见于中青年,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多见于老年人。
心肌病变相关原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缺氧,引起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异常,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紊乱,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冠心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高发,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多种因素相关。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纤维变性等改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多见于中青年,起病隐匿,病情逐渐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影响心室的舒张功能等,可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全身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等,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进而引起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心房颤动等。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常见于长期腹泻、呕吐、应用利尿剂等情况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高于正常范围,也会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心脏传导阻滞等。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不同年龄均可发病。
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还有一些非心血管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等,也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药物时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律失常问题。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疲劳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容易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因精神因素影响而发生心律失常,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与现代生活节奏快等因素相关。
感染:病毒感染等可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炎,导致心肌细胞受损,电活动异常,从而出现心律失常。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