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心悸,不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牙痛、上腹部不适;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是内膜下脂质沉积致管腔狭窄,受年龄性别影响)、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机制是平滑肌痉挛致血管狭窄闭塞,受生活方式影响),还有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炎、心脏负荷过重等因素。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1.典型症状:
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例如,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约7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且胸痛发作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代谢产物积聚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心悸: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影响心脏正常节律,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研究发现,约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心悸表现。
2.不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在活动或安静状态下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可呈端坐呼吸。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肺淤血引起,尤其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约40%的老年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牙痛:表现为牙齿疼痛,但疼痛部位不固定,服用止痛药无效,这是因为心肌缺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通过神经传导反映到牙齿部位的神经。
上腹部不适:类似胃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内脏神经的牵涉痛特点。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心肌供血就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据统计,约90%以上的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更容易沉积。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女性,这与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2.冠状动脉痉挛:
发病机制:各种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使冠状动脉突然收缩,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急性缺血。比如,寒冷刺激、大量吸烟、使用某些收缩血管的药物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有研究显示,约5%-10%的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缺血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体内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影响心肌供血。例如,严重脱水的患者,由于血液浓缩,心肌灌注不足,可能引发心肌缺血。
血管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血管炎,导致冠状动脉管壁炎症、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累及冠状动脉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心脏负荷过重: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相对供血不足,这些情况都可导致心肌缺血。例如,高血压病史长达10年以上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