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依据核分级(观察细胞核大小、形态、染色质及核仁情况分3级)、腺管形成(按形成腺管比例分3级)、核分裂象计数(高倍镜下10个视野计数分3级),总分1-3分Ⅰ级(高分化)、4-5分Ⅱ级(中分化)、6-9分Ⅲ级(低分化),分级越高异型性等越强预后相对越差,同时年轻患者、生活方式、病史等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不直接影响分级判断。
一、组织学分级
1.核分级
主要观察指标为细胞核的大小、形态和染色质情况。分为3级:
1级:细胞核大小较一致,为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此类细胞的异型性最小。
2级: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有一定差异,染色质较粗,核仁较明显,异型性介于1级和3级之间。
3级:细胞核大小、形态差异较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异型性最大。
2.腺管形成
观察肿瘤组织中腺管形成的情况。
1级:肿瘤组织中75%以上形成腺管。
2级:肿瘤组织中10%-75%形成腺管。
3级:肿瘤组织中不足10%形成腺管,多呈实性细胞巢。
3.核分裂象计数
在高倍镜下(通常为400倍)计数10个高倍视野的核分裂象数目。
1级:核分裂象数≤1个/10HPF。
2级:核分裂象数为2-3个/10HPF。
3级:核分裂象数≥4个/10HPF。
二、根据组织学分级进行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级
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是根据上述核分级、腺管形成、核分裂象计数三项指标的得分相加来确定的。
总分1-3分者为Ⅰ级(高分化),4-5分者为Ⅱ级(中分化),6-9分者为Ⅲ级(低分化)。
三、不同分级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
1.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分级越高(Ⅲ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越大,侵袭性越强,预后相对越差。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情况等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Ⅰ级(高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相对预后较好,肿瘤生长相对缓慢,侵袭能力相对较弱;Ⅱ级(中分化)介于两者之间;Ⅲ级(低分化)预后相对较差,肿瘤更容易复发和转移。
2.与年龄的关系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级有一定的特点。年轻患者(一般指年龄<35岁)的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有其自身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但组织学分级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上述的核分级、腺管形成、核分裂象计数等客观指标,不会因为年龄而改变分级的判断规则。不过,年轻患者的浸润性乳腺癌可能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与老年患者有所不同,但分级仍然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3.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肥胖等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但对于已经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生活方式因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分级的判断。然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可能对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有一定影响。例如,肥胖的患者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代谢相关问题,但这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是不同的概念。
4.与病史的关系
既往有乳腺相关疾病史的患者,如乳腺不典型增生等,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但组织学分级的判断是基于当前肿瘤组织的病理表现。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其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仍然按照上述核分级、腺管形成、核分裂象计数的标准进行判断,病史主要是在评估患者的整体风险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