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异常电活动有关,包括窦性、房性、房室交界区性等心律失常,发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不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发生。
分类及相关情况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亢、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也可见于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减等;窦性心律不齐常与呼吸有关,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多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因素有关,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房性心动过速: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老年人。
心房扑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可由折返机制引起,也可由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引起,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时期,一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先天性房室通道等;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变,以及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更容易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下,男女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某些与激素相关的心律失常情况可能在女性特定时期(如围绝经期)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熬夜等,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增加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电活动,降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由于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引发室上性心律失常;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增加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活动,容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