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心绞痛发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冠状动脉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波动、心率变化)、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呼吸因素、体位因素,老年、女性患者及有冠心病病史患者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以降低夜间心绞痛发作风险,出现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就医。
一、冠状动脉痉挛因素
夜间时,人体的神经内分泌会发生变化,交感神经活性相对降低,而迷走神经活性相对增高,这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会使冠状动脉的血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引发心绞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夜间睡眠状态下,部分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痉挛事件,导致心绞痛发作。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
1.血压波动:夜间睡眠时,人体血压通常会比白天有所下降。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血压的过度下降可能会使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供血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本身存在动脉硬化的患者,血管调节功能较差,血压的小幅波动就可能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心绞痛。
2.心率变化:夜间睡眠时,心率一般会比白天静息状态下有所减慢,但对于部分心绞痛患者,心率的轻微减慢可能会影响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如果冠状动脉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心率减慢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相对固定,而心肌的耗氧量可能因为心率减慢而有所变化,当供需失衡时就会诱发心绞痛。
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因素
夜间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性会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会使血液黏稠度相对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微小血栓,进而可能堵塞原本就有狭窄的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有研究发现,夜间血小板活性增强是导致夜间心绞痛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呼吸因素
部分患者夜间睡眠时可能存在呼吸节律的改变,比如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呼吸暂停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会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此时冠状动脉供血可能无法相应增加,从而诱发心绞痛;低通气时,也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心肌缺氧,增加心绞痛发作的风险。
五、体位因素
夜间睡眠时,患者的体位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从平卧位转为侧卧位等。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多,而如果冠状动脉存在病变,供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引发心绞痛;侧卧位时,如果姿势不当压迫胸部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更易出现紊乱,夜间心绞痛发作风险相对更高。应密切关注夜间睡眠中的不适症状,如有胸痛、胸闷等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患者在夜间睡眠时要注意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因体位改变诱发心绞痛,且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基础疾病,减少相关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2.女性患者:女性在更年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增加夜间心绞痛发作的可能性。女性患者夜间要注意情绪的稳定,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诱发心绞痛,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
3.有冠心病病史患者:这类患者本身冠状动脉存在病变基础,夜间更要加强自我监测。如果既往有夜间心绞痛发作史,应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病情进展,并且在夜间睡眠环境中要保持舒适,避免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心绞痛的因素,一旦出现心绞痛发作,应立即采取合适的缓解措施(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