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由发热性疾病引发多发生于月龄至岁儿童尤其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起病,年龄高发于月龄至岁儿童岁后罕见,多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阶段≥℃时出现惊厥,发作形式有全身性和局限性发作常见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单纯性占比高多为全身性发作持续短24小时内无复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复杂性发作形式多样持续长24小时内复发或伴神经系统异常,与儿童大脑发育未成熟及遗传因素有关,高发人群为月龄至岁儿童有家族史者风险高初始发热温度高易诱发,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并排除其他疾病,婴幼儿热性惊厥需密切观察呼吸面色保持通畅有病史儿童需监测体温发热初期采取退热措施并记录情况。
一、定义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多发生于6月龄~5岁儿童,通常由发热性疾病引发,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是儿科常见的急诊情况之一。
二、发病特点
年龄分布:高发于6月龄至5岁儿童,5岁后罕见,此阶段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发热刺激的耐受性较差,易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与发热关系:多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阶段(通常体温≥38℃)出现惊厥,而非体温高峰或退热过程中。
三、临床表现
发作形式:可分为全身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常见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周发绀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分钟内缓解。
发作特点:单纯性热性惊厥多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通常≤15分钟,24小时内一般不复发,发作后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多样(如局限性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复发等),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四、分类
单纯性热性惊厥:占热性惊厥的70%~80%,多为全身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24小时内无复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预后较好。
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不典型(如局限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长(>15分钟),24小时内有复发,或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复发风险及演变为癫痫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五、发病机制
与儿童大脑发育未成熟有关,发热时体温升高可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此外,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儿童发病风险高于无家族史者。
六、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6月龄至5岁儿童为高发人群,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降低。
家族史:父母或直系亲属有热性惊厥病史者,儿童发病风险增加。
初始发热温度:初始发热温度较高时,更易诱发热性惊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即发热与惊厥的先后关系(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初期体温骤升时)、惊厥表现(全身性或局限性发作,持续时间短等),同时需排除颅内感染、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等)、癫痫等其他可导致惊厥的疾病。
鉴别诊断: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钠血症等)、癫痫发作等相鉴别,通过脑脊液检查、血生化检查等辅助明确诊断。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热性惊厥时需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医。
有热性惊厥病史儿童:日常需注意监测体温,发热初期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为主,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特定退热药物),并记录发热及惊厥发作情况,以便复诊时医生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