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护理需注意多方面:病情观察要监测心率、心律及伴随症状;一般护理包括根据病情安排休息活动、提供适宜环境;用药护理要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及不良反应;饮食护理要遵循低盐、低脂、易消化等原则;心理护理要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
心率与心律监测: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心律失常患者,均需密切监测心率和心律。例如,儿童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率过快或过慢,与成人的判断标准不同但同样需要精准监测。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持续获取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若发现心率突然大幅波动(如成人心率短时间内从60次/分钟左右骤升至150次/分钟以上)或心律明显不规则等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
伴随症状观察:关注患者有无头晕、乏力、胸闷、心悸、黑矇甚至晕厥等伴随症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对症状的感知可能有差异,比如长期sedentary(久坐)的人群可能对乏力等症状更为敏感。若患者出现晕厥等严重伴随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平卧等。同时,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心律失常患者,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基础病相关症状加重的情况,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加重等。
一般护理方面
休息与活动: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状况安排休息与活动。对于偶发、症状较轻的心律失常患者,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而对于心律失常频繁发作、症状较明显的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与活动安排不同,儿童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安静休息环境;老年患者则要注意活动时的安全,防止因心律失常导致跌倒等意外。
环境要求: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强光等刺激。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减少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例如,将病房温度调节至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等,营造利于患者恢复的环境。
用药护理方面
药物种类与观察: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加重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以及有无新的心律失常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等)等。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更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如儿童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警惕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饮食护理方面
饮食原则:建议患者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5g,对于有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盐分摄入。低脂饮食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饮食上也有不同调整,例如,对于长期大量饮酒的心律失常患者,需严格戒酒;对于肥胖的心律失常患者,要控制热量摄入,逐渐减轻体重。
心理护理方面
情绪疏导:心律失常患者往往会因疾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可能会加重心律失常。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为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例如,对儿童患者可通过玩耍等方式安抚其情绪;对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给予心理安慰;对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缓解其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