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且与异常电传导相关的心律失常,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常见类型,发病机制涉及异常传导通路和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急性发作期有相应处理方法,需长期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对待。
常见类型及特点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患者可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如果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有相关研究表明情绪应激等因素可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该类型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较为常见,可无明显症状,也可有心悸等感觉,各种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心房颤动: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史的人群,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等密切相关,生活方式中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心房颤动时心房电活动紊乱,可导致心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发病机制相关
心脏内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如预激综合征中的房室旁路,使得电信号可以折返,从而引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另外,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例如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也会导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像某些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家族性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关。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有特征性表现,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符合相应范围等;心房颤动心电图则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对于偶发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记录到的发作情况,帮助医生明确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规律等。
治疗与管理
急性发作期处理: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急性发作的情况,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颈动脉窦(但需注意操作安全,避免双侧同时按压等)、Valsalva动作等,部分患者可终止发作;若不能终止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腺苷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尤其要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儿童使用需更加谨慎。
长期管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冠心病患者要改善心肌缺血等;生活方式方面要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等)、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还需要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根据风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重视,儿童的心脏功能和电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在诊断和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例如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方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非药物干预如心理疏导等对于有精神因素诱发的儿童室上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帮助。
老年人: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处理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治疗的益处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较明显的心脏外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管理同样重要,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