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有多种改变,包括ST-T改变(ST段非特异性偏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且有动态变化)、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QRS波群低电压(心肌受损明显时出现,与心肌除极向量减小有关)及部分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等,这些改变与心肌受损、电活动紊乱等相关。
一、ST-T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常见ST-T改变,表现为ST段偏移和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ST段改变多为非特异性,可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部分患者ST段抬高,类似心肌梗死的ST段改变,但与心肌梗死不同,其ST段抬高一般为轻度,且动态变化较明显。T波改变较为常见,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T波倒置常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其变化与心肌细胞受损导致的复极异常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ST-T改变,但儿童患者ST-T改变可能相对更易动态变化,需密切观察。
二、心律失常
1.早搏
室性早搏较为常见,也可见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房性早搏则是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其后继的QRS波群一般正常。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搏的发生情况可能因心肌受损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早搏的发生可能与男性有一定不同,但总体都是心肌电活动紊乱的表现。
2.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超过正常范围。此外,还可能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心肌炎症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出现心动过速时,需注意其心率增快对心功能的影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与平时有所不同。
3.传导阻滞
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一度、二度(Ⅰ型和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伴QRS波群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炎症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导致传导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传导阻滞发生比例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QRS波群低电压
部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出现QRS波群低电压,尤其是心肌受损较明显时。QRS波群低电压是指QRS波群振幅在每个肢体导联上的绝对值之和小于0.5mV,或在每个胸导联上的绝对值之和小于0.8mV。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肿胀、间质水肿等导致心肌除极向量减小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的QRS波群低电压出现情况与心肌受累范围和程度相关,女性患者在身体脂肪分布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对QRS波群低电压的判断有一定干扰,但主要还是基于心电图的客观表现。
四、其他心电图改变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等改变。Q-T间期延长与心肌复极过程的异常有关,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的心肌细胞发育尚未完全成熟,Q-T间期延长可能对其心脏电活动稳定性影响更大,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波动时,Q-T间期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